document.write("
评论人评论内容评论时间打分
缪雯浅谈中医学的自救
    此次拜读北大周其仁教授的文章,有新意又有分量,令人刮目相看,虽然个别观点不敢苟同,总之对这一场讨论是有帮助的,他一反先前那种酸溜溜的模样。
    中医行,是不可否认的。它是有贡献的,且不提史上的大瘟疫,大战争和大饥荒,否则繁衍生息的中华民族只能在真空里延续过来了,因为以前没有西医。
    中医也是科学的,只是道理说不大清楚,不仅是局外人,甚至行业内部亦多少承认之,这有待我们后人努力。方舟子先生年少气盛,言语鱼龙混杂。“只要具有现代医学知识,要判断中医的非科学性就更容易,”也许有点武断。又说“中医更象是一种人文学,而不是科学,”而人文学就是人文科学。中医更类似采用哲学的方法治病,如阴阳学说和寒热虚实的解释等。方先生学的是生物化学,看来擅长逻辑思维1+1=2,但别忘了形象思维,不是吗?电视上的文学艺术和大众娱乐节目更受人欢迎。在现代社会不管你的名声多响,财大气粗也罢,总受德才兼备悖论的制约。又例如得人心者得天下,这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处世科学了。
    中医学目前的困境有些是客观条件所限,有些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国家以往实行保护政策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及宠子不发等。单就提出警世言来说张功耀先生是有作用的,尽管本人未读过他的大作《告别中医中药》一文。
    分析现时的中医学教育和传承问题很有益处。建国前后几十年呈现出反反复复老问题又加上新观点的世态变化。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博而不专,而师傅带徒弟培养出来的又专而不博,市场经济诱惑太大了,造成相当数量的中医师华而不实,医术不高明。当然那些各地名老中医和学贯中西疗法的有识之士其成绩有目共睹,这是一片希望的田野。
    医学是一道复杂的难题,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无论从经济学角度,人文科学方面或是象方先生那样纯粹从生物化学分子式的视界来透视也需假以时日,它要花费几代甚至几个世纪的时间才能有所分晓,如当今医改之争那样。
    对付癌症,在没有完全攻克之前,心态很重要(心理素质为第一关键),很多人其实是被吓死的,失去了抵抗能力;另外方法措施也要得当,本人提倡“一步到位,一鼓作气,尽力争取更好的结果”的思路,看准了的事就干到底。现代医学是有过度治疗和过度检查的弊端,盲目崇拜手术、放疗、化疗而不相信中医中药和免疫治疗等。对那些没有生过一场大病,无长期服用中药史者缺少这种体验,所以容易犯过激及贬低中医学的毛病。
    中医的出路是正视缺点,发挥长处,如毛泽东号召的那样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对西医学来说也是一样的要求。现在有的中医师处方一帖几十味药,一次就开几十帖,也不考虑是否相克相消,顾及病家病情时有变化,这是一种中医的慢性自戕。可不可以硬性规定一次至多十帖,每贴十味左右药,当然那些鼎鼎大名的神医或屈指可数的几位除外,这里借用了房地产数字调控政策的办法,兴许能击中要害。呜呼,救救中医! 
2006.11.5文
2006-11-8 15:14:593分
一个喜欢方舟子的人我很尊敬方舟子先生,也很佩服他的推理的逻辑性,但我仍然不同意他的结论“中医不科学”。
方舟子先生写道“我们没有理由相信古人的智慧能够超越现代科学。”此话我不能同意,只要举出一个例子,经络的生理病理功能是显而易见的,现代科学还找不出其结构的实体。张维波先生认为“功能存在,结构不明”,正是可能有重大科学突破的地方。我认为中国古人对经络的结构和功能都认识清楚了,只可惜我们无法与古人对话,古人的话我们今天难以理解,古人的智慧能够超越我们。
2006-11-3 13:22:063分
查看评论详细内容及更多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