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苍耳子
作者:Tcmer  文章来源:www.tcmer.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20 9:39:43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名称】苍耳子

  【拉丁名】Fructus Xanthii

  【英文名】 Siberian Cocklebur Fruit

  【拼音】 can er zi

  【别名】苍耳、老苍子、苍子、葈耳、苍刺头、毛苍子、痴头猛、羊带归

 

  【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干燥,除去梗、叶等杂质。全草亦可入药。

  【来源】 为菊科植物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 的带总苞的果实。

  【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30~90cm。茎粗糙,有短毛。叶互生,三角状卵形,长6~10cm,宽5~10cm,先端锐尖,基部心形。边缘有缺刻或3~5浅裂,有不规则粗锯齿,两面有粗毛;叶柄长3~11cm。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雌雄同株,雄花序在上,球形,花冠筒状,5齿裂;雌花序在下,卵圆形,外面有钩刺和短毛。花期7~10月,果期8~11月。生于荒地、山坡等干燥向阳处。分布于全国各地。

  【采制】 9~10月割取地上部分,打下果实,晒干,去刺,生用或炒用。

  【性状】 纺锤形或椭圆形,长1~1.5cm,直径0.4~0.7cm。表面黄棕色七黄绿色,有钩刺。顶端有2枚粗刺,基部有梗痕。质硬而韧,2室,各有1枚瘦果,呈纺锤形,一面较平坦,顶端具1突起的花柱基,果皮薄,灰黑色,具纵纹。种皮膜质,浅灰色,子叶2枚,有油性。气微,味微苦。

  【化学成分】 含苍耳甙(xanthostrumarin)。叶含苍耳醇(xanthanol)、异苍耳醇(jsoxanthanol)、苍耳酯(xanthumin)等。

  【性味】 性温,味辛、苦。

  【功能主治】 散风湿,通鼻窍。用于风寒头痛、鼻渊流涕、风疹瘙痒、湿痹拘挛。

  附注 苍耳全草亦供药用,治急、慢性胃肠炎,菌痢。

  【制法】

  苍耳子:除去杂质。

  炒苍耳子:取净苍耳子,照清炒法(附录Ⅱ D)炒至黄褐色,去刺,筛净。

  【性状】本品呈纺锤形或卵圆形,长1~1.5cm,直径0.4~0.7cm。表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全体有钩刺,顶端有2 枚较粗的刺,分离或相连,基部有果梗痕。质硬而韧,横切面中央有纵隔膜,2 室,各有1枚瘦果。瘦果略呈纺锤形,一面较平坦,顶端具1突起的花柱基,果皮薄,灰黑色,具纵纹。种皮膜质,浅灰色,子叶2,有油性。气微,味微苦。

  【性味归经】辛、苦,温;有毒。归肺经

  【功能主治】
  苍耳子:散风除湿,通鼻窍。用于风寒头痛,鼻渊流涕,风疹瘙痒,湿痹拘挛。
  苍耳草:子宫出血,深部脓肿,麻风,皮肤湿疹。

  【用法用量】苍耳子3~9g;苍耳草1~2两。

  【贮藏】置干燥处。

  【备注】
  (1)苍耳幼苗有剧毒!切勿采食。苍耳的茎叶中皆有对神经及肌肉有毒的物质。中毒后全身无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便闭、呼吸困难、烦躁不安、手脚发凉、脉搏慢。严重者出现黄疸、鼻衄,甚至昏迷,体温下降,血压忽高忽低,或者有广泛性出血,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解救方法:轻度中毒者应暂停饮食数小时至一天,在此期间大量喝糖水。严重者早期可洗胃,导泻及用2%生理盐水高位贯肠,同时注射25%葡萄糖液,加维生素C500毫升;预防出血,可注射维生素K及芦丁;必要时考虑输血浆;保护肝脏;可服枸橼酸胆碱,肌肉注射甲硫氨基酸;低脂饮食。民间也有用甘草绿豆汤解毒的可配合使用。

  (2)苍耳蠹虫为寄生于苍耳草茎中髓部的一种小虫。外用治疔疮。取苍耳蠹虫浸麻油中,用时取出虫2~3条,捣烂外敷。

  【摘录】《中国药典》
  苍耳子(《千金·食治》)

  【异名】枱耳实(《本经》),牛虱子(《贵州民间方药集》),胡寝子(《药材资料汇编》),苍郎种、棉螳螂(《江苏植药志》),苍子、胡苍子(《东北药植志》),饿虱子(《广西中药志》),苍棵子、苍耳蒺藜(《陕西中草药》)。

  【来源】为菊科植物苍耳带总苞的果实。植物形态详"苍耳"条。

  【考证】出自《千金·食治》。 《南方主要有毒植物》:苍耳,有毒部位,全株;以果实为最毒;鲜叶比干叶毒,嫩叶比老叶毒。中毒解救方法:轻度中毒者应暂停饮食数小时至一天,在此期间大量喝糖水。严重者早期可洗胃、导泻及用2%生理盐水高位灌肠,同时注射25%葡萄糖液,加维生素C500mg;预防出血可注射维生素K;必要时考虑输血浆;保护肝脏,可服枸橼酸胆碱,肌肉注射甲硫氨基酸;低脂饮食。民间用甘草绿豆汤解毒。

  【采集】8~9月间果实成熟时摘下晒干;或割取全株,打下果实,除净杂质,晒干。

  【药材】干燥带总苞的果实呈纺锤形成椭圆形,长约1~1.7厘米,直径4~7毫米。表面黄绿色、棕绿色或暗棕色,着生多数长约2毫米的钩刺。一端有2根较粗大的尖刺,分离或相连,外皮(总苞)坚韧,内分2室,各藏1个小瘦果。瘦果略呈纺锤形,一面较平坦,果皮灰黑色,纸质,一端具1刺状突起的柱基;种子浅灰色,种皮膜质,内有子叶2片,胚根位于尖端。气微弱,味微苦、油样。以粒大饱满色黄绿者为佳。

  全国各地均产。主产山东、江西、湖北、江苏等地。

  【化学成分】果实含苍耳子甙1.2%、树脂3.3%,以及脂肪油、生物碱、维生素C和色素等。干燥果实含脂肪油9.2%,其脂肪酸中亚油酸占64.20%、油酸26.8%,棕榈酸5.32%、硬脂酸3.63%。不皂化物中有蜡醇,β-,γ-,和ε-谷甾醇,丙酮不溶脂中卵磷脂占33.2%,脑磷脂占66.8%。

  种仁含水6~7%,脂肪油40%,其脂肪酸组成为亚油酸64.8%、油酸26.7%、硬脂酸7.0~7.5%、棕榈酸1.5~2.0%,并含β-谷甾醇和豆甾醇。种壳含戊聚糖15.86%,可作制糠醛的原料。

 

  【药理作用】苍耳子有毒。经分析,苍耳子油(曾加热到120'C)及其所含蛋白质(不溶于水且在提取过程中变性者)无明显毒性,而从脱脂部分制得的水浸剂毒性很大。从水浸剂中分离出一种甙类,可能是苍耳子的主要毒性成分。水浸泡后之残渣则毒性减少或无毒性。经高热处理后,如炒焦炭化,可破坏其毒性。小鼠1次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为0.93克/公斤,大鼠、小鼠、豚鼠及家兔对不同途径给药的中毒表现基本相同,如活动减少,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呼吸不规则,死前呼吸极度困难,伴有阵发性惊厥。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各种动物中毒后损害的主要脏器,除程度上的差异外,基本病变相同。肝脏退行性变或坏死;肾脏曲管上皮浊肿,管腔内有蛋白管型;肺和脑充血、水肿,心脏轻度浊肿。其中肝损害最为严重,与四氯化碳损害相似,故认为种仁浸剂中毒的主要原因为肝脏坏死,继发的脑组织水肿所致的惊厥,可能为死亡的直接原因。异丙嗪对中毒的家兔及豚鼠有预防及治疗的效果。磷脂、dl-甲硫氨基酸、胱氨酸、维生素C,维生素K3、维生素B12、苯海拉明、氨茶碱或葡萄糖亦有一定的效果。士的宁对家兔亦有一定疗效。阿托品、可拉明、氯丙嗪、巴比妥及去甲肾上腺素等则无效。也有人认为,动物中毒后发生的强烈阵发性惊厥,与苍耳子中所含的甙类物质使血糖显著的降低有关,注射大量葡萄糖,可缓解惊厥并延长寿命。苍耳子作成的酊剂能增强蛙的呼吸运动。大量即抑制呼吸。

  苍耳子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某些抑菌作用,其丙酮或乙醇提取物在体外对红色毛癣菌也有抑菌作用。

  【炮制】拣尽杂质,去刺,筛去灰屑,微炒至黄色,取出放凉。

  【性味】甘,温,有毒。
  ①《本经》:"味甘,温。"
  ②《别录》:"苦。"
  ③《品汇精要》:"味苦甘,性温,有小毒。"

  【归经】入肺、肝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经。"
  ②《玉楸药解》:"入足厥阴肝经。"
  ③《本草求真》:"入肝、脾。"
  ④《会约医镜》:"入肝、肾二经。"

  【功用主治】散风,止痛,祛湿,杀虫。治风寒头痛,鼻渊,齿痛,风寒湿痹,四肢挛痛,疥癞,瘙痒。
  ①《本经》;"主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痛,恶肉死肌。"
  ②《本草拾遗》:"浸酒去风,补益。"
  ③《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气,填髓,暖腰脚。治瘰疬、疥癣及瘙痒。"
  ④《本草蒙筌》:"止头痛善通顶门,追风毒任在骨髓,杀疳虫湿匿。"
  ⑤《本草正》:"治鼻渊。"
  ⑥《本草备要》:"善发汗,散风湿,上通脑顶,下行足膝,外达皮肤。治头痛,目暗,齿痛,鼻渊,去刺,"
  ⑦《玉楸药解》:"消肿开痹,泄风去湿。治疥疠风瘙瘾疹。"
  ⑧《要药分剂》:"治鼻息。"
  ⑨《会约医镜》:"疗诸痔。"
  ⑩《本草再新》:"治目痛。"
  ⑾.《本草汇言》:枲耳实,通巅顶,去风湿之药也。甘能益血,苦能燥湿,温能通畅,故上中下一身风湿众病不可缺也。
  ⑿.《本草正义》:苍耳子,温和疏达,流利关节,宣通脉络,遍及孔窍肌肤而不偏干燥烈,乃主治风寒湿三气痹著之最有力而驯良者。又独能上达巅顶,疏通脑户之风寒,为头风病之要药。而无辛香走窜,升泄过度,耗散正气之虑。以视细辛、羌活等味,功用近似,而异其态度;即例以川芎白芷等物之以气为胜者,犹难同日而语,但和缓有余,恐未易克日奏功耳。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