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川贝母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医人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0-5 10:01:52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鉴别】
    (1) 本品粉末类白色,以淀粉粒为主体。

  新疆贝母 淀粉粒单粒广卵形、卵形或贝壳形、直径5 ~54μm ,脐点点状、人字状或短缝状,层纹明显;复粒少,由 2分粒组成。表皮细胞类长方形,垂周壁微波状弯曲,细胞内含细小草酸钙方晶。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4~6。螺纹及环纹导管直径9 ~56μm。
 
  伊犁贝母 淀粉粒单粒广卵形、三角状卵形、贝壳形或不规则圆形,直径约至60μm,脐点点状、人字状或十字状。导管直径约50μm。

  (2) 取本品粉末5g,加浓氨试液 2ml与氯仿20ml,振摇,放置过夜,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氯仿0.5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伊贝母对照药材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西贝母碱对照品,加氯仿制成每 1ml含0.5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2~4μl,分别点于同一用2%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醋酸乙酯-甲醇-水(8:8:3:2)10℃以下放置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依次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和亚硝酸钠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棕色斑点。

【炮制】
拣去杂质,用水稍泡,捞出,闷润,剥去心,晒干。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贝母先于柳木灰中炮令黄,擘破,去内口鼻上有米许大者心一小颗后,拌糯米于磝上同炒,待米黄熟,然后去米取出。
②《本草述钩元》:姜汁泡,去心。

【性味】
苦甘,凉。
①《本经》:味辛,平。
②《别录》:苦,微寒,无毒。
⑧《唐本草》:味甘苦,不辛。

【归经】
肺经
①王好古:肺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二经。
③《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功能主治】
润肺散结,止嗽化痰。治虚劳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郁结,肺痿,肺痈,瘿瘤,廉疬,喉痹,乳痈。
①《本经》: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
②《别录》:疗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目眩,项直,咳嗽上气,止烦热渴,出汗,安五脏,利骨髓。
③《药性论》:治虚热,主难产作末服之;兼治胞衣不出,取七枚末,酒下;末,点眼去肤翳;主胸胁逆气,疗时疾黄疸,与连翘同主项下瘤瘿疾。
④《日华子本草》:消痰,润心肺。末,和砂糖为丸含,止嗽;烧灰油敷人畜恶疮。
⑤《本草别说》:能散心胸郁结之气。
⑥《本草会缠):治虚劳咳嗽,吐血咯血,肺痿肺痈,妇人乳痈、痈疽及诸郁之证。
⑦《本草正》:降胸中因热结脚及乳痈流痰结核。
⑧《本草述》:疗肿瘤疡,可以托里护心,收敛解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
脾胃虚寒及有湿痰者不宜。
①《本草经集庄》:厚朴、白薇为之使。恶槐花。畏秦艽、矾石、莽草。反乌头。
②《本草经疏》:寒湿痰及食积痰火作嗽,湿痰在胃恶心欲吐,痰饮作寒热,脾胃湿痰作眩晕及我厥头痛中恶呕吐,胃寒作泄并禁用。

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附方】
(1)治肺热咳嗽多痰,咽喉中干:见母(去心)一两半,甘草(炙)三分,杏仁(汤浸去皮、尖、炒)一两半。上三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含化咽津。(《圣济总录》贝母丸)

(2)治伤风暴得咳嗽:贝母(安心)三分,款冬花麻黄(去根节)、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研)各一两,甘草(炙锉)三分。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圣济总录》贝母汤)

(3)治伤寒后暴嗽、喘急;欲成肺萎、劳嗽:贝母一两半(煨令微黄)。桔梗一两(去芦头),甘草一两(炙微赤、锉),紫菀一两(洗去苗土),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上药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下二十丸;如弹子大,绵襄一丸,含咽亦佳。(《圣惠力》贝母丸)

(4)治小儿咳嗽喘闷:贝母(去心,麸炒)半两,甘草(炙)一分。上二味捣罗为散,如二、三岁儿,每一钱匕,水七分,煎至四分,去滓,入牛黄末少许,食后温分二服,更量儿大小加减。(《圣济总录》贝母散)

(5)治百日咳:川贝母五钱,黄郁金、葶苈子、桑白皮、白前、马兜铃各五分。共轧为极细末,备用。1.5~3岁,每次二分;4~7岁,每次五分;8~10岁,每次七分,均一日三次,温水调冲,小儿酌加白糖或蜜糖亦可。(《江苏中医》(2):36,1965)

(6)治久嗽咽嗌妨闷,咽痛咯血:贝母不以多少,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食后含化,日可三服。(《鸡峰普济方》贝母丸)

(7)治肺痈肺萎:川贝一两,天竺黄、硼砂各一钱,文蛤五分(醋炒)。为末,以枇杷叶刷净蜜炙,熬膏作丸,芡实大,噙咽之。(《医级》贝母括痰丸)

(8)治吐血衄血,或发或止,皆心藏积热所致:贝母一两(炮令黄)。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温浆调下二钱。(《圣惠方》)

(9)治忧郁不伸,胸膈不宽:贝母去心,姜汁炒研,姜汁面糊丸,每次七十丸。(《集效方》)

(10)化痰降气,止咳解郁,消食除胀:贝母(去心)一两,姜制厚朴半两。蜜丸梧子大,每白汤下五十丸。(《卫生杂兴》)

(11)下乳:牡蛎知母贝母,三物为细末,同猪蹄汤调下。(《汤液本草》三母散)

(12)治瘰疬便毒:皿母、皂角子各半斤。为细末,用皂角半斤锉碎,搓揉浓水,滤过作膏子,和药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早晨酒下。(《昔济方》贝母丸)

(13)治喉痹肿胀:贝母、山豆根、桔梗甘草、荆芥、薄荷,煎汤服。(《本草切要》)

(14)治乳痈初发:贝母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即以两手覆按于桌上,垂乳良久乃通。(《仁斋直指加)

(15)治冷泪目昏:贝母一枚,胡椒七粒,为末点之。(《儒门事亲》)

(16)治小儿鹅口,满口白烂:贝母去心为末,半钱,水五分,蜜少许,煎三沸,缴净抹之,日四、五度。(《圣惠方》)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