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张子明自拟补脾益肠汤
作者:张少博整…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10-9 16:11:46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组成:制附子10g(先煎),干姜9g,党参15g,肉桂6g,炒白术12g,茯苓15g,诃子10g,肉豆蔻6g,生山药15g,补骨脂10g,木香10g,白芍15g,炙甘草10g。

功能:温补脾肾,健脾止泻。

主治:脾肾阳虚之泄泻。临床多用于急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肠道肿瘤、肠结核等证属脾肾阳虚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早晚温服。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方解:泄泻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彼时以“泄”称之,有“洞泄”“濡泄”“飧泄”“注泄”“鹜泄”等名称。对于泄泻的病因、病变脏腑、治则方面《黄帝内经》都进行了论述,认为泄泻的发生与外感病邪、饮食不节、情志失和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脾胃与肠。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与痢疾并述,统称“下利”。自宋以后才将泄泻独立进行论述,并且进一步阐述了泄泻与脾胃的关系。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泄泻》中提出了著名的“治泄九法”,张景岳也提出了“分利之法”治疗泄泻。清代医家提倡湿邪导致泄泻的学说,治疗上重视肝、脾、肾三脏的作用。

笔者认为,泄泻一症,尤其是久泄、五更泄、遇寒而泄之类,虽然外感内伤均可诱发,但其根本病变特征为“本在脾肾,标在肠腑,邪为痰湿”。其病机为肾阳不温,脾运不及,以致水谷不化,水湿内聚,流于肠腑而作泄泻。治疗上应标本同治,温补肾阳治其本,健运脾土,利清浊、化水湿,从而使得泄泻自止。

方中以制附子、干姜党参为君,制附子辛温大热,用以达下元而温痼冷,伍干姜走守相合,暖肾阳壮火源以温中土;党参补中益气,健运脾胃,三药相合温阳健脾益气治本以为君药。肉桂补骨脂助姜、附温补脾肾,茯苓白术山药党参健脾益气,助化湿邪共为臣药,“益火之源”一能使湿邪化散,一能使脾土得温以助运化,健益脾气助湿邪运化。肉豆蔻芳香化湿,兼暖脾胃、固大肠,木香理气止痛,白芍、诃子苦涩降敛,固脾止泻为佐药。炙甘草缓急止痛为使药。诸药合用标本同治,共奏温补脾肾、健脾化湿止泻之效。

加减:乏力甚者可加生黄芪以补中气;腹痛者加大白芍用量以缓急止痛;纳呆、食后脘闷不舒者加砂仁、紫苏梗以芳香醒脾;舌苔厚腻者可加苍术泽泻、泽兰以利湿。(河北大学附属邯郸明仁医院 张少博整理)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