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地榆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医人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3-24 14:12:01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拼 音】:DIYU 【英文名】:Garden Burnet Root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蔷薇科植物地榆的根及根茎。 【功 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主 治】:治吐血,衄血,血痢,崩漏,肠风,痔漏,痈肿,湿疹,金疮,烧伤。 【性味归经】:苦酸,寒。①《本经》:“味苦,微寒。”②《别录》:“甘酸,无毒。”③《滇南本草》: “苦涩,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汁或研末掺。 【用药忌宜】:虚寒者忌服。①《本草经集注》:“得发良。恶麦门冬。”②《本草衍义》:“虚寒人及水泻、白痢,即未可轻使。”③《医学入门》:“虚寒冷痢禁用。热痢初起亦不可用,恐涩早也。” ④《本草经疏》:“胎产虚寒泄泻,血崩脾虚泄泻,法并禁用。”⑤《本草汇言》:“痈疮久病无火,并阳衰血证,并禁用之。”⑥《本经逢原》:“气虚下陷而崩带及久痢脓血瘀晦不鲜者,又为切禁。性能伤胃,误服多致口噤不食。” 【药物配伍】:配苍术,燥湿泻火,凉血止血,主治脾经湿热,痢疾下血;配槐角,凉血止血;配茜草,凉血止血,治便血等下焦湿热所致的出血;配乌梅,凉血涩肠;配黄柏,凉血燥湿;配金银花,凉血止血效更强。 【别 名】:白地榆、鼠尾地榆(《滇南本草》)、涩地榆(《贵州民间方药集》)、马连鞍薯(《广西中兽医药植》)、山红枣根(《河北药材》)、赤地榆、紫地榆(《中药志》)、枣儿红(《贵阳民间药草》)、岩地芨、红地榆(《湖南药物志》)、水橄榄根、花椒地榆、线形地榆、水槟榔、山枣参、黄根子、蕨苗参(《云南中草药》)。原植物地榆又名:玉札、玉豉(《神仙服食经》)、酸赭(《别录》)、豚榆系(《石药尔雅》)、野升麻、红绣球、土儿红、山枣仁、一枝箭、紫朵苗子、小紫草、马猴枣、鞭枣胡子、黄瓜香、血箭草 【处方名】:地榆、生地榆、炒地榆、地榆炭、醋地榆、醋炒地榆、盐地榆、盐炒地榆、炒榆炭 【商品名】:地榆,以质坚、干燥、断面色红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主产于江苏、安徽、河南、河北、浙江等地。此外,甘肃、江西、陕西、内蒙古、湖南、湖北、吉林、辽宁等地亦产。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春季发芽前或秋季苗枯萎后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洗净晒干。 【拉丁名】:药材Radix Sangusorbae 原植物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 【炮制方法】:地榆:拣去杂质,用水洗净,稍浸泡,润透,切成厚片,晒干。地榆炭:取地榆片置锅内炒至外表变为黑色,内部老黄色,喷洒清水。取出,晒干。 【考 证】:出自《神农本草经》。 【生药材鉴定】:干燥的根呈不规则的纺锤形或圆柱形,稍弯曲,长约8~13厘米,径约0.5~2厘米。外皮暗紫红色或棕黑色,有纵皱及横向裂纹,顶端有时具环纹。少数有圆柱状根茎,多数仅留痕迹。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粉红色或淡黄色,有排成环状的小白点。气无,味微苦涩。以条粗、质坚、断面粉红色者为佳。除上述正品外,尚有同属植物小白花地榆 Sanguisorbaparviflora (Maxim.)Takeda (东北、内蒙古)、细叶地榆S.tenuifolia Fisch. Et Link(东北)、大花地榆 S. Grandiflora (Maxim.)Mak.(内蒙古)、长叶地榆 S. Longifolia Bertol.(东北、内蒙古)等,亦同等入药。显微鉴定: (1)长叶地榆 根横切面: 木栓层为数列棕色木栓细胞。皮层为2-3列长圆形切向延长的细胞。韧皮部宽广,纤维众多,单个散在或数个成束,壁非木化;外侧有较多裂隙。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宽广;木纤维束较多,环绕在导管周围。本品薄壁组织中有众多的草酸钙簇晶和淀粉粒。(2)地榆 根横切面:韧皮部有单个散在的纤维,壁木化;木纤维较少。 【中药化学成分】:根含鞣质约17%,三萜皂甙2.5~4.O%。分离出的皂甙有:地榆糖甙 Ⅰ(Ziyu gJycoside Ⅰ),水解后产生坡模醇酸(Pomolic acid)、阿拉伯糖和葡萄糖;地榆糖甙Ⅱ(Ziyu glycosideⅡ),水解后产生坡模醇酸和阿拉伯糖;地榆皂甙B,初步鉴定是葡萄糖醛酸的三萜皂甙。茎叶含槲皮素和山柰酚的甙、熊果酸等三萜类物质。叶含维生素C。花含矢车菊甙(Chrysanthemin)、矢车菊双甙(Cyanin)。中国药材学:根含地榆甙Ⅰ(ziyu-glycosideⅠ) 0.77%,地榆甙Ⅱ(ziyu-glycosideⅡ)0.013%,甙元为19-α-羟基熊果酸(19-α- hydroxyursolic acid,pomolic acid)。又分得pomolic acid 28-O-β-D-吡喃葡萄糖甙。另含地榆皂甙(sanguisorbin)A,B,E,甙元为熊果酸。尚含sauvissimoside R1、3,3′, 4′-三甲氧基鞣花酸和儿茶素。根及茎、叶均含鞣质,根含8.20%-14.50%,茎、叶含6.06%;并含游离的没食子酸和鞣花酸。鞣花酸。随着不同的生长年龄、不同部位及不同采收时期,其鞣质含量亦有所差异。又叶和茎还含有槲皮素、山柰素、花含多种花色甙。又谓地榆酸双内酯(sanguisorbic acid dilactone)及地榆素(sanguiin)H-1,H-2,H- 3,H-6。 【中药化学鉴定】:(1)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20ml,热回流约10min,滤过,滤液加氨试液调节pH值至 8-9,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10ml溶解,滤去不溶物,取滤液5ml,蒸干后加醋酐1ml 与硫酸2滴,溶液显红紫色,放置后变为棕褐色。(检查三萜类化合物) (2)取(1)项下加氨液调节后所得的沉淀少量,加水2ml,加三氯化铁试液2滴,显蓝黑色。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