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 名】:艾叶
【拼 音】:AIYE
【英文名】:Argy Wormwood Leaf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
【功 效】: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
【主 治】:治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痈疡,疥癣。
【性味归经】:苦辛,温。
入脾、肝、肾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入丸、散或捣汁。外用:捣绒作炷或制成艾条熏灸,捣敷、煎水熏洗或炒热温熨。
【用药忌宜】:阴虚血热者慎用。①《纲目》:“苦酒、香附为之使。”②《本草备要》:“血热为病者禁用。”③《本经逢原》:“阴虚火旺,血燥生热,及宿有失血病者为禁。”
【药物配伍】:配阿胶,补血止血,调经安胎。配香附,温经暖宫,理气止痛。配生地、侧柏,凉血止血。
【别 名】:艾(《诗经》)、又名:冰台(《尔雅》)、艾蒿(《尔雅》郭璞注)、医草(《别录》)、灸草(《埤雅》)、蕲艾(《蕲艾传》)、黄草(《纲目》)、家艾(《医林纂要》)、甜艾(《本草求原》)、草蓬、艾蓬、狼尾蒿子、香艾、野莲头、阿及艾
【处方名】:艾叶,蕲艾,艾绒,醋艾叶,醋艾绒,艾炭,祁艾,陈艾叶,陈艾,艾叶炭,炒艾叶。
处方中写艾叶、蕲艾、祁艾指生艾叶、干艾叶。为原药去梗去杂质生用入药者。
艾绒为净艾叶及枝碾碎成绒者。
醋艾叶、醋艾绒又称醋炒艾叶或醋炒艾绒。为净艾叶或净艾绒用米醋拌匀,吸干后用文火炒至微焦而入药者。以增强温经散寒作用。
艾炭又称艾叶炭。为净艾叶用文火炒至焦褐色,取出喷洒浇水,灭尽火星,然后晒干入药者。既可温经散寒,又可收敛止血。
【商品名】:五月艾,为五月叶片肥盛尚未开花时采集者,品质较优。
陈艾叶,又名白艾,叶片背面呈灰白色,绒毛较多,香气浓郁,放置陈久者,习以为佳。
蕲艾:有的写作“祁艾”。为产于湖北蕲春者。为地道药材,品质最优。
北艾:为产于河南汤阴者。品质亦佳。
以上均以叶下表面灰白色、绒毛多、香气浓、干燥、无杂质者为佳。
【药用部位】:本植物的果实(艾实)亦供药用,另详专条。野艾有时可作艾叶用。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同属植物野艾Arte-misia vulgaris L.,又名:火艾、五月艾。高45~100厘米。中部叶1~2回羽状分裂,裂片椭圆形、披针形至线形,全缘或有锯齿,叶上面无腺点,近秃净,下面被白色丝状毛;上部叶近乎无柄,裂片狭窄如线。花期9~10月。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春、夏二季,花未开、叶茂盛时采摘,晒干或阴干。
【拉丁名】:药材Folium Artemisiae Argyi原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
【炮制方法】:艾叶:拣去杂质,去梗,筛去灰屑。艾绒:取晒干净艾叶碾碎成绒,拣去硬茎及叶柄,筛去灰屑。艾炭:取净艾叶置锅内用武火炒至七成变黑色,用醋喷洒,拌匀后过铁丝筛,未透者重炒,取出,晾凉,防止复燃,三日后贮存。(每艾叶100斤,用醋15斤)①《本草衍义》:“干捣筛去青滓,取白,入石硫黄,为硫黄艾,灸家用。得米粉少许,可捣为末,入服食药。”②《纲目》:“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拣取净叶,扬去尘屑,入石臼内木杵捣熟,罗去渣滓,取白者再捣,至柔烂如绵为度,用时焙燥,则灸火得力。治妇人丸散,须以熟艾,用醋煮干捣成饼子,烘干再捣为末用,或以糯糊和作饼,及酒炒者皆不佳。洪氏《容斋随笔》云,艾难著力,若入白茯苓三、五片同碾,即时可作细末,亦一异也。”
【考 证】:出自《本草经集注》;①《名医别录》:“艾叶,生田野。三月采,暴干作煎,勿令见风。” ②《本草图经》:“艾叶,旧不著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今处处有之。以复道者为佳。云此种灸百病尤胜。初春布地 生苗,茎类蒿而叶背白,以苗短者为佳。采叶暴干,经陈久 方可用。” ③《纲目》:“艾叶,《本草》不著土产,但云生田野,宋时以 汤阴、复道者为佳,四明者图形,近代惟汤阴者谓之北艾,四 明者谓之海艾。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 天下重之,谓之蕲艾。此草多生山原,二月宿根生苗成丛; 其茎直生,白色,高四、五尺;其叶四布,状如蒿,分为五尖, 丫上复有小尖,面青背白,有茸而柔厚;七、八月叶间出穗如车前穗,细花,结实累累盈枝,中有细子,霜后始枯。皆以五 月五日连茎刈取,暴干收叶。其茎干之,染麻油引火点灸 炷。滋润灸疮,至愈不疼。”
【生药材鉴定】:干燥的叶片,多皱缩破碎,有短柄。叶片略呈羽状分裂,裂片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上面灰绿色,生有软毛,下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质柔软,气清香,味微苦辛。以下面灰白色、绒毛多、香气浓郁者为佳。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
【中药化学成分】:艾含挥发油,成分是水芹烯(Phellandrene)、毕澄茄烯(Cadinene)、侧柏醇(Thujyl alcohol)等。 野艾的石油醚抽提物中含侧柏酮、豆甾醇、β-谷甾醇、 α-香树脂醇(α -Amyrin)及其乙酸酯、α-及β-蒎烯、羊齿烯醇(Fernenol)。又含多炔化合物去氢母菊酯(Dehy-dromatricaria ester)和十四碳-8,10,12-三炔-6-烯-3-酮等。野艾所含挥发油的成分以1,8-桉叶素(Cineole)为主,其余为α-及β-蒎烯、侧柏酮等。叶尚含廿四醇、 β-谷甾醇、ι-甲基肌醇(ι-Quebrachitol)和ι-肌醇(ι-Inositol)。根及茎含一种类似菊粉(Inulin)的多糖称蒿淀粉(Artemose)。根含多种多炔化合物,其中有廿-碳-1,11, 13-三烯-15,17,19-三炔,十四碳-8, 10,12-三炔-6-烯-3-酮和十二碳-6,8,10-三炔- 4-烯-3-酮。小枝还含有催产素(Oxytocin)样作用的物质。此外,野艾比其他植物含碘较多,也较易从土壤中吸收钡。 野艾变种小野艾Artemisia vulgaris L. Var. IndicaMaxim.的挥发油含多量1,8-桉叶素(占50%以上),其他有α-侧柏酮、倍半萜烯醇及其酯。风干叶含矿物质10.13%,脂肪2.59%,蛋白质25.85%,以及维生素A、B1、B2、 C等。 同属植物A. Feddei Lev. Et Van.的挥发油含艾醇A(Yomogi alcohol A)。多种艾属植物中还分出一种倍半萜烯内酯名日登内酯(Ridentin)。全草含挥发油0.2 %-0.33%,油中含侧柏酮(thujone)、侧柏醇(thujyl alcohol,3-thujanol)、杜松烯(cadinene),尚含β-谷甾醇、豆甾醇、α-、β-香树酯、无羁萜、柑橘素、槲皮素与4个桉烷衍生物,其中2个为桉烷内酯化合物(eudesmanolides)。另据报道艾叶油中分得桉油精(cineol)、萜品烯醇-4(terpineol-4)、蒿醇(artemisia alcohol)、樟脑、龙脑、芳樟脑(linalool)、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α-水芹烯(α-phelandrene)、莰烯(camphene)、α-雪松烯(α-cedrene)、反式香苇醇(trans- carveol)、乙醇龙脑酯、榄香醇(elemol)、异龙脑、α-萜品烯(α-terpineol)及香芹酮(carvone)。挥发油经气质联用分析鉴定了34个成分,其中苧烯含量最高,其次为香叶烯、乙酸龙脑酯、β-蒎烯、龙脑、桧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