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甘遂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医人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3-27 20:18:59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huangyf81

【药 名】:甘遂
 
【拼 音】:GANSUI


【英文名】:Gansui Root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大戟科植物甘遂的根。


【功 效】:峻下泻水、涤痰逐水、消肿散结、缓急止痛、解毒蛇毒。


【主 治】:治水肿胀满,留饮,结胸,癫癎,噎膈,癥瘕积聚,二便不通。①《本经》:“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癥坚积聚,利水谷道。”②《别1录》:“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③《药性论》:“能泻十二种水疾,治心腹坚满,下水,去痰水,主皮肤浮肿。”④《纲目》:“泻肾经及隧道水湿,脚气,阴囊肿坠,痰迷癫癎,噎膈痞塞。”


【性味归经】:苦甘,寒,有毒。①《本经》:“味苦,寒。”②《吴普本草》:“神农、桐君:苦,有毒。” ③《别录》:“甘,大寒,有毒。”


入脾、肺、肾经。①《本草新编》:“入胃、脾、膀胱、大、小肠五经。”②《得配本草》: “入足少阴经气分。”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用药忌宜】:气虚、阴伤、脾胃衰弱者及孕妇忌服。


【药物配伍】:③甘遂与甘草配伍的研究  古代医学认为甘遂与甘草不能配伍应用,属于中药十八反之列,近年来进行过一些动物实验,但实质问题仍未清楚。豚鼠单独应用甘遂煎剂约2克/公斤,均无异常反应,但如加服甘草煎剂约6.5克/公斤,则部分动物有烦躁不安、呼吸困难、轻度痉挛或抽搐,个别还有死亡者。因此认为二者不能配伍应用。但未有单独应用甘草之对照试验。另有用家兔,单独服用甘草煎剂2.2克/公斤,呼吸、心跳、体温、瞳孔、大便等均无异常反应,加用甘遂煎剂6.6克/公斤仍无异常反应,未能证明两者不能配伍应用。还有用大鼠实验认为甘遂(E. Siebol-diana  Morr.  Et  Decne.)与甘草配伍时,如甘草的用量与甘遂相等或少于甘遂时无相反作用,有时可能解除甘遂的副作用,如甘草用量大于甘遂则有相反作用。小鼠腹腔注射甘遂(E.  Sieboldiana  Morr.  Et  Decne.  )50% 乙醇浸出液(蒸去乙醇),半数致死量为18.459±0.369克/公斤,如将甘遂与甘草以1∶ 0.5、1∶1、1∶3及1∶5之量同上制取浸出液,则半数致死量大为降低,分别为9.967、 0.697、0.209、0.132克/公斤,可见两者配伍时甘遂的毒性大大增加,而且配伍的甘草愈多,毒性也愈大。如将甘遂与甘草分别酒浸,仅在给药时以1∶3混合,则其毒性比共浸者为小,但仍比单用甘遂时大。《本草经集注》:“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配伍应用:配甘草,下水去饮,攻破利导之效;配牵牛子,逐水通便。配大黄,泻热逐水散结;配芜花、大戟,攻逐水饮;配白芥子,祛痰逐饮;配朱砂,逐痰定癫;配芒硝,逐水破结。


【别 名】:主田(《本经》)、重泽、苦泽、甘泽、陵藁、甘藁、电丑(《吴普本草》)、陵泽(《广雅》)、肿手花根(《药材资料汇编》)。甘遂又名:猫儿眼


【处方名】:甘遂、漂甘遂、生甘遂、制甘遂、煮甘遂、醋甘遂、煨甘遂等


处方中写甘遂、漂甘遂指生甘遂,为原药去杂质在清水中反复浸漂,捞出切片晒干入药者。


制甘遂又名煮甘遂。为漂甘遂与豆腐同煮至无白心时捞出,晒干切片入药者。毒性减小,药效增强。


醋甘遂为漂甘遂片用米醋拌匀,稍闷,待醋吸干,再用文火炒至深黄色入药者。毒性减小。


煨甘遂为漂甘遂片用麦麸炒至深黄色取出晾凉入药者。


【商品名】:甘遂,以块根肥大、粉性足、色白、纤维少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陕西、河南、山西、甘肃、河北等地。药材主产陕西、山东、甘肃、河南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春季开花前或秋末茎苗枯萎后采挖根部,除去泥土、外皮,以硫黄熏后晒干。


【拉丁名】:药材Radix Kansui原植物甘遂Euphorbia kansui  Liou,


【炮制方法】:甘遂,拣去杂质,用水漂净,捞出,晒干;醋甘遂:取净甘遂,用醋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晾干;(每甘遂100斤,用醋30~50斤)煮甘遂:取净甘遂与豆腐同放铜锅内,加水煮透,取出,除去豆腐,晒至八成干,切碎晒干。(每甘遂100斤,用豆腐50 斤)煨甘遂:取净甘遂置锅内,加入麦麸同炒至焦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每甘遂100斤,用麦麸30~40斤)。土制:先将细土炒热,加入甘遂用微火炒至膨胀发黄时,筛去黄土即得。 ①《雷公炮炙论》:“采得(甘遂)后,去茎,于槐砧上细锉,用生甘草汤,小荞苨自然汁二味,搅浸三日,其水如墨汁,更漉出,用东流水淘六、七次,令水清为度,漉出,于土器中熬令脆用之。”②《本草汇言》:“甘遂用甘草水浸三日,晒干,再以面裹煨熟用。”


【考 证】:出自《神农本草经》;①《名医别录》:“甘遂,生中山川谷。二月采根,阴干。”②陶弘景:“甘遂,赤皮者胜,白皮者都下亦有,名草甘遂,殊恶,盖谓赝伪之草,非言草石之草也。”③《唐本草》:“所谓草甘遂者,乃蚤休也,疗体全别。真甘遂苗似泽漆。草甘遂苗一茎,茎六、七叶,如蓖麻、鬼臼叶,生食一升,亦不能利,大疗痈疽蛇毒。且真甘遂皆以皮赤肉白作连珠实重者良,亦无白皮者。皮白乃是蚤休,俗名重台也。”④《日华子本草》: “甘遂京西者上,汴、沧、吴者次。形似和皮甘草。节节切之。”


【生药材鉴定】:干燥根呈连珠状纺锤形、长椭圆形,长3~9厘米,直径0.6~1.5厘米;亦有细长呈不规则的棒状者,略弯曲或扭曲,长3~10厘米,直径2~5毫米。表面白色或浅黄白色,常残留少数淡黄色的须根或未去净的赤褐色栓皮。质轻,易折断,断面粉性,皮部白色,约占半径的1/2,木部浅黄色。气微,味微甘而有持久的刺激性。以肥大饱满,表面白色或黄白色,细腻,断面粉性足,无纤维者为佳。根细长,黄棕色,粉性少,断面纤维性强者为次。显微鉴定:粉末:黄白色。①淀粉粒单粒类圆形或长圆形,直径4-36μm,脐点星状、十字状、三叉状、裂缝状或点状,大粒层纹明显;复粒较多,由2-14分粒组成;半复粒稀少。 ②厚壁细胞类多角形、类三角形、类方形、贝壳形或不规形,直径18-56μm,长36-164(-208)  μm,壁不均匀增厚,非木化,孔沟较宽。③具缘纹孔导管直径13-79μm,导管分子一般较短,有的形状不规则,少数纵横相接。④木纤维细长,边缘不平整,末端斜尖、渐尖、钝圆或有短分叉,有的呈扭曲状,直径15-27μm,壁稍厚,非木化,有稀疏单斜纹孔。⑤无节分枝乳汁管直径11-18μm。


【中药化学成分】:根含三萜类,中有大戟酮(Euphorbon)、大戟二烯醇(Euphadienol,α-Euphol)、α -大戟醇(α-Euphor-bol,  Euphorbadienol)、表大戟二烯醇(20-Epi-Eu-phol,   Tiruallol)。尚含棕榈酸、柠檬酸、草酸、鞣质、树脂、葡萄糖、蔗糖、淀粉、维生素B1 (70微克/克)。根含γ-大戟甾醇(γ-euphorbol,euphorbol, α-euphol,euphadienol)、甘遂甾醇(tirucallol,kanzuiol)、α-大戟甾醇(α- euphorbol,euphorbadienol,euphorhol)。  另有报道根尚含20-去氧巨大戟萜醇(20-deoxyingenol)的衍生物(Ⅰ)、(Ⅱ),巨大戟萜醇(ingenol)的衍生物(Ⅲ),13-氧化巨大戟萜醇(13-oxyingenol)的衍生物(Ⅳ),甘遂萜酯 A(kansuinine A)及甘遂萜酯B(kansuinine B),上述成分均有毒性,另含β-谷甾醇  。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