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鸦胆子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医人 收集整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5-9 10:18:17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介绍】本品呈卵形,长6~10mm,直径4~7mm。表面黑色或棕色,有隆起的网状皱纹,网眼呈不规则的多角形,两侧面有明显的棱线,顶端渐尖,基部有凹陷的果梗痕。果壳质硬而脆,种子卵形,长5~6mm,直径3~5mm,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具网纹;种皮薄,子叶乳白色,富油性。无臭,味极苦。

呈长圆形或卵形,两头稍尖,长0.6-1cm,直径0.4-0.7cm,表面灰黑色,有不规则多角形的网纹,底端有凹陷的果柄前。外壳质硬而脆,破开后内面灰白色或黄白色,有光滑而油润的种子,呈卵形,长O.3—0.6cm,直径0.2-O.4cm,外皮抽皱的薄膜,富有油性。无臭,味极苦。
以身干,外表皮黑色,质坚,仁白油性足者为佳。


 
【拼音名】Ya dan zi
 
【别名】老鸦胆(《生草药性备要》)、鸦胆、苦榛子(《吉云旅钞》)、苦参子(《纲目拾遗》)、鸦蛋子(《植物名实图考》)、鸭蛋子(《医学衷中参西录》)、鸭胆子(《中药志》)、解苦楝(《广西中药志》)、小苦楝(《广西中草药》)
 
【英文名】Java Brucea Fruit
 
【拉丁名】药材Fructus Bruceae原植物 Brucea javanica(L.)Merr.
 
【处方名】鸦胆子、鸭蛋子、雅旦子、鸦旦子、鸭旦子
 
【商品名】鸦胆子、苦参子,以粒大饱满、种仁色白、油性足者为佳。
 
【中药配伍】1、配龙眼肉:鸦胆子腐蚀作用较强,内服易于刺激胃肠,引起恶心呕吐,胸闷腹痛等症,故用龙眼肉之甘缓补中,以减少胃肠刺激症状。二药常用于治疗阿米巴痢疾,热性赤痢。 2、配木香,一寒一温,一入血分,一入气分,气血并治,治痢疾,除后重效佳。
 
【药性说明】本品苦寒,善治热毒血痢,又有截虐之功,可治各种疟疾,外用蚀疮去疣,用治鸡眼。味极苦,不宜入煎剂。
 
【功效】清热解毒,截疟,止痢,腐蚀赘疣。用于痢疾,疟疾;外治赘疣,鸡眼。
 
【用途】1,清热解毒:主治热毒血痢,近年用于阿米巴痢疾。 2,截虐:可治各种疟疾,尤以间日虐及三日虐为优。蚀疣:治鸡眼,寻常疣,外涂患处。
 
【主治】治痢疾,久泻,疟疾,痔疮,疔毒,疣,鸡眼。
 
【用法用量】每次10-15粒(治疟疾),或10-30粒(治痢疾)。本品味极苦,不宜入煎剂,可装入胶囊或桂圆肉包裹吞服。内服:用龙眼肉或胶囊包裹,饭后吞服,每次5~20粒,1日3次。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1.治疗丝虫病:每日以鸦胆子40粒(去壳)于晨后2小时用浓白糖水送服,连服7天。 2.治疗晚期癌瘤:口服鸦胆子乳口服液,每次10ml,日3次,1个月为1个疗程,连服1~3个疗程。 3.治疗直肠息肉:用地肤子30g,明矾9g,鸦胆子10粒(剥外皮打碎)。水煎过滤取汁,保留灌肠,每次30~40ml,每日早晚各1次。 4.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用鸦胆子乳剂50ml加0.9%生理盐水50ml保留灌肠,每晚睡前1次,15日为1疗程。 5.治疗鸡眼、胼胝:取鸦胆子仁11~13粒捣碎,用水杨酸粉1.5g拌均,置胶布上,另取一胶布剪一孔洞,贴于患处,再将有药之胶布贴上,10天换药1次。
 
【注意事项】本品对胃肠道及肝肾均有损害,不宜多服久服,胃肠出血,肝肾病患者及脾胃虚弱者忌用。脾胃虚弱,呕吐者忌服。《广西中草药》:"孕妇和小儿慎用。"
 
【来源】
 
【产地分布】分布福建、广西、云南、台湾、广东等地,鸦胆子药材主产广东、广西。福建、台湾亦产。
 
【化学成分】鸦胆子含生物碱(鸦胆子碱 Brucamarine和鸦胆宁 Yatanine等)、糖甙(鸦胆灵 Brucealin、鸦胆子甙Yatanoside等)、酚性成分(鸦胆子酚 Brucenol等)和一种羟基羧酸称鸦胆子酸(Bruceolic acid, C47 H94 O3,熔点88.5°)等。鸦胆子仁含脂肪油(鸦胆子油)56.23%。油中不皂化物占1.36%,内含挥发油少许;皂化物92.7%,内含油酸(占原油的%~下同)81.87%、亚油酸3.37%、硬脂酸2.65%、棕榈酸6.62%等;还有熔点为152℃的绢丝状结晶体4.59%。种子中含多种结构上类似苦木素(Quassin)的苦味成分:鸦胆子苦醇(Brusatol)、鸦胆子素(Bruceine)A、 B、C、 D、 E、 F、G、 H等。 含鸦胆子甙(yatanoside)。尚含多种苦味成分:鸦胆子苦素A,B,C,D,E,F,G,I(bruceine A,B,C,D,E,F,G,I),鸦胆子苦醇(bursatol),以及生物碱鸦胆灵,4-ethoxy cabonyl-2- quinolene。此外,含鸦胆子甙 A,B,C(bruceoside A,B,C),并含脂肪油56.23%(出油率为 17%)。鸦胆子油中除去三油酸甘油酯的剩余部分 ,经气—质联用分析,还含有软脂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十七碳烷酸(heptadecoic acid) 及花生酸(arachidic acid)。从茎中亦分离鉴定了鸦胆子苦醇 (brusatlo),并有没食子酸乙酸(ethyl gallate)大黄酚 (chrysophanol)、大黄酚甙(chrysophanein)和β-谷甾醇,其中鸦胆子苦醇有较强的抗癌活性。又报道,尚分得鸦胆子苦烯(brucene)。
 
【制剂】1.能杀灭阿米巴原虫,有效成分可能是苦味素。 2.有抗疟作用。有效成分易溶于水,耐热。 3.能驱杀钩虫、蛔虫、绦虫、鞭虫、滴虫等。外用对局部组织有强烈的腐蚀作用。 4.鸦胆子的多种成分,如甲醇提取物、鸦胆子甙A、B、鸦胆子苦素D及鸦胆子油均有抗肿瘤作用。 5.鸦胆子有相当毒性,毒性成分存在于水溶性苦味部分,煎剂口服的LD50为0.48克/公斤。本品局部外用时,对皮肤及粘膜有较强的刺激性,并有引起过敏性休克及皮肤药疹等报道。口服急性中毒表现为中枢神经受抑制、呼吸减慢及呕吐、腹泻、尿量减少等。
 
【药理知识】鸦胆子、鸭蛋子、雅旦子、鸦旦子、鸭旦子
 
【采收】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净枝叶杂质,晒干。
 
【加工炮制】簸净杂质,洗净,晒干,剥去外壳,取整仁。
 
【来源考证】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鸦胆子,出闽、广,药肆中皆有之。形如梧子,其仁多油,生食令人吐,作霜,捶去油,入药佳。"②《岭南采药录》: "鸦胆子,治牛患疔毒,捣汁饲之。"③《南方主要有毒植物》:"鸦胆子,有毒部位:果壳和种子。中毒症状:成年人吃12粒有中毒危险。症状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昏,全身无力,呼吸慢或困难,昏睡,最后四肢麻痹。解救方法:洗胃;内服蛋清或牛奶及活性炭;内服或注射维生索 B1;静脉滴注葡萄糖盐水及维生素丙。腹剧痛时给止痛剂;昏睡时给兴奋剂等对症治疗。广州草药医师介绍:先用甘草三钱煎水服或嚼烂吞下原汁,后吃红糖和冻白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