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河豚子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医人收集整理  点击数2812  更新时间:2011-5-2 21:00:35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药材名】河豚子

  【汉语拼音】he tun zi

  【英文名】Ocellated puffer roe, Vermiculated puffer roe, Obscure puffer roe        

  【拉丁名】Ovum Fugu ocellatus①弓斑东方魨 Fugu ocellatus (Osbeck)②虫纹东方魨 Fugu vermicularis (Temminck & Schlegel)③暗色东方魨 Fugu obscurus (Abe)

河豚 

  【科目来源】魨科动物

  【药用部位】弓斑东方魨、虫纹东方魨、暗色东方魨的卵子。

  【性味归经】甘、温、有大毒《本草拾遗》:“有大毒。”入心经

  【功效分类】驱虫药

  【功效主治】乳癌;疮疖;疥癣。杀虫,治疥癞虫疮。 解毒消肿;镇痛。

  【考证】出自《本草纲目》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敷。烧研存性,涂擦患处。

  【生态环境】

  1.栖息于近海,亦进入河口咸淡水区域。主食贝类、甲壳类、小鱼类。
  2.暖温性底层鱼类,栖息于近海、河口咸淡水中,亦进入江河。主食贝类、虾蟹及小鱼等。遇敌害时,体内气囊能使腹部膨胀。4-5月为产卵期。
  3.栖息于近海和河川。杂食性,主食虾、蟹、螺、鱼苗、水生昆虫、枝角类、桡足类及植物叶片和丝状藻等。

  【各家论述】《纲目》:治疥癣虫疮,用(河豚)子同蜈蚣烧研,香油调搽之。

  【采收和储藏】捕得河豚后,剖腹取卵子,鲜用。

  【资源分布】

   1.弓斑东方魨: 分布我国沿海。
  2.虫纹东方魨: 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3.暗色东方魨: 分布于黄海、渤海和东海。

  【用药禁忌】禁内服。

  【动植物形态】

    1.弓斑东方鲀,体长一般为10-15cm,头部、体背及腹面均有细弱小刺,背刺区与腹刺区分离。吻部、头体两侧及尾部光滑。头体背侧面灰褐色,微绿。体侧在胸鳍后上方,各有一黑绿色而带橙色边的大斑,并有一弓形横过背部的黑绿色鞍状斑,鞍癍斑具橙色边缘。背鳍基部两侧具一圆形大黑斑。腹面白色,各鳍灰黄色。
  2.虫蚊东方鲀,本种与弓斑东方鲀的区别是:有许多圆形和长虫纹形白点。
  3.暗纹东方鲀,本种与弓斑东方鲀的区别是:棕褐色,背侧面具不明显的暗褐色横纹4-6条,横纹之间白色狭纹3-5条。胸鳍后上方体侧处具一圆形黑色大斑,边缘白色。

  【不良反应及治疗】

    《本经逢原》:河豚子必久渍石灰水中,而后煮食。中其毒则唇舌麻瞀,头旋目眩,足不任履,行步欹侧。急宜探吐,随觅荻芽或芦根捣汁灌之。橄榄汁、甘草汁皆可解。若腹中绞痛,昏迷倒仆者,急用粪清灌之,迟则不救。

  【药材基源】为魨科动物弓斑东方魨、虫纹东方魨、暗色东方魨及同属多种动物的卵子。

  【出处】《中华本草》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