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本经》芍药功效释义 |
作者:宋永刚 山…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1-17 11:37:59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芍药为《本经》中品。原文: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芍药有赤芍与白芍之分,一般认为赤芍多为野生,而白芍多为栽培。在《本经》时代,恐怕栽培品少见,所提及的芍药当为赤芍;而从临床的角度来看,汉唐时期的方剂所用的芍药,学者们多倾向于用白芍。不过,无论从化学成分来看,还是从药理作用来看,赤芍与白芍均无显著差别,所以经方家在应用经方时多赤、白芍同用。 芍药味苦,能泻血活血,主治血瘀所致诸症。通过其活血作用以止痛,故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以上病证均属瘀血所致,其共同特点是疼痛,不仅因芍药能够活血,同时具有较强的止痛作用,药理研究也证实,白芍与赤芍均含的芍药苷,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可用于平滑肌与骨骼肌的疼痛。与甘草同用,即芍药甘草汤,临床应用极为广泛;若与当归、桃仁、红花等同用,如桃红四物汤,能够活血止痛,为活血化瘀的基本方。 芍药主治腹痛,还体现在小建中汤、桂枝加芍药汤等诸方中,如小建中汤主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而以腹痛为使用要点;桂枝加芍药汤主治“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也是以腹痛为使用要点。相对于桂枝汤而言,二方均重用芍药以治腹痛。虽然小柴胡汤不含芍药,但在方后注中有“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的应用记录。 “血痹”一词来源于《金匮要略》:“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黄芪桂枝五物汤由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组成。方中芍药既能养血,还能活血通脉。马某,女,65岁,1965年10月31日初诊。1965年8月1日跌倒1次,出现四肢不能活动,10多天后恢复活动,但右臂无力,两手麻木不能紧握,口干不思饮,舌苔白少津,脉弦数。证属荣卫气血俱虚之血痹,与黄芪桂枝五物汤:生黄芪15克,桂枝10克,生姜10克,白芍10克,大枣4枚,生石膏30克。结果:上药服6剂,两手麻木减轻,但仍握不紧。上方增黄芪为24克,因脉仍数,故仍加石膏30克。继服6剂,两手麻木又减,左手已能正常握拳,继续调理之。(《经方传真》) “坚积”、“疝瘕”均指腹腔内有形症可见的结块,多与瘀血有关,因芍药具有活血作用,故能治疗上述诸疾。此类方剂较多,如桂枝茯苓丸主治“妇人癥病”,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多见此方证;枳实芍药散主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王清任之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分别主治膈下、少腹之瘀血肿块。 芍药能够“利小便”,但与其养阴的作用密不可分,临床上主要用于水停而兼阴虚之证,张锡纯称本品为“阴虚有热小便不利者之要药”。现临床较少应用芍药来利尿,不过张锁庆先生对于该药的利尿作用深信不疑,他介绍说:在1980年下乡时曾遇1例男性肾炎患者,请余诊治。患病10余年,虽经多方治疗,但反复发作,迁延难愈。诊时,患者全身浮肿,尤以下肢为甚,面色苍黄欠泽。自诉:疲乏无力,畏寒怕风,大便溏稀,小便甚少,十年之苦,实在难熬。苔白薄,质胖大,脉沉细欠力。测血压正常,观以往尿常规化验多为蛋白(++~+++);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多为70~80克/升。余思再三,诊为脾肾两虚,气血不足。处方为真武汤加减(生黄芪30克,白芍10克,制附片10克,茯苓15克,炒白术15克,生姜10克)。3剂后肿消不著,脉舌无变化。思之良久,诊断无误,治法正确,必是用药有差,故投真武汤原方原量3剂。患者服药3剂后,肿消大半,高兴而来再诊,余才顿悟芍药利尿之功。复读《伤寒论》:“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深感伤寒之方之神奇,故再处真武汤加重芍药用量,方进6剂,全身浮肿尽退,后以真武汤为主化裁调治3月有余,诸证皆除而告愈,随访3年而无复发。20余年来,笔者在临证时,凡有水肿、小便不利诸病证,皆用芍药,或以芍药为主,或主治方中加入芍药,实践验证,芍药利尿确有卓效。(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4;5:79) 《本经》云本品有“益气”之功,但未查找到相关的临床资料,也无药理实验证实,故存疑待考。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