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温酒为“百药之长”
作者:张英栋 山…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4-23 10:40:20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素问·风论》言“风者百病之长”,王冰注此曰:“长,先也。先百病而有也。”临证可见寒热燥湿诸邪每依附于风而侵袭人体,故风为外邪致病的先导。《汉书·食货志》称酒为“百药之长”,可否理解为酒为诸药发挥作用的先导呢?

  《冷庐医话》记载:“同邑郑拙言学博凤锵,性喜单方,言其经验最灵者有四。道光壬寅年,馆乐平汪军门道成家,粪门前肾囊后起一坚块,渐觉疼痛,虚寒虚热时作,案头有《同寿录》,检一方云:跨马痈初起,用甘草五钱,酒水各一碗煎服。如方服之,块渐软,次日略出清水,不数日全愈。”《王孟英医案》记载一例腹股沟疮毒,患者发热、呕吐、胯间痛不可当,治以生甘草一两、金银花六两、皂角刺五钱,水煎和酒服之,一剂减其势,再剂病若失。参阅上述治验时,有很多人会更多地注意方药的应用,却不知其中的诀窍在煎药、服药中的“酒”上。

  “酒水各一碗煎服”和“水煎和酒服之”中暗含着两层意思:一是酒要温热服;二是服后最好得汗。外科疾患从表解为捷径,而解表多以得汗为标志。银屑病为“其在皮者”,无疑归属于外科疾患,《内经》明言“汗而发之”。温酒用于方药中可以助汗,故温酒在银屑病治疗中的应用应该给予应有的重视和提倡。用温酒后出现皮损变红、变多、变散等现象,应该反思应用的时机和度的问题,以及皮损变化的积极意义,使“百药之长”获得更好的应用,使温酒的功用机理早日彰显,使银屑病的治疗进入“给邪出路”时代,而不应该因噎废食,不应该良药得效却因世人不识之故反遭骂名。

  外科名方中用酒,多在方后注中明确写到“热酒……取汗”、“被盖出汗为度”、“醉盖取汗”。酒、热、汗之间是有直接关系的,目的不外“通经之结,行血之滞”。

  《灵枢·论勇篇》说:“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慓悍。”《太素·经络别异》说:“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杨上善曰:“酒是熟谷之液,入胃先行皮肤,故卫气盛。”看来酒的药用功效与可使“卫气盛”有关。《灵枢·禁服篇》说:“审察卫气为百病母。”既然把卫气推崇到如此重要的位置,酒的作用自然不可小觑。《千金翼方·本草下·米谷部》说:“酒……主行药势,杀百邪恶气”,与酒为“百药之长”同意。

  温酒可使“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为“百药之长”。那为什么在医药史上酒也留下不少恶名呢?《医学发明》言:“北方之人,常食潼乳,又饮之无节。且潼乳之为物,其形质则水也。酒醴亦然。人知水谷入胃,胃气蒸腾,其气与味宣之于经络,化之为气血。苟元气不充,胃气本弱,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其气与味不得宣畅,旁通水湿之性,润下而致之也。”看来“元气不充,胃气本弱”之人不可多食酒醴,因其究竟需要“胃气蒸腾”。胃气不足,加之冷酒、过量,无宣畅之功,而留水湿之性。

  赵守真在《治验回忆录》中载一案:“刘健英,男,50岁。零陵芝城镇人。性嗜酒,近月患腹痛,得呕则少安,发无定时,惟饮冷感寒即发。昨日又剧痛,遍及全腹,鸣声上下相逐,喜呕,欲饮热汤。先以为胃中寒,服理中汤不效。再诊,脉微细,舌白润无苔,噫气或吐痰则痛缓,按其胃无异状,腹则臌胀如鼓,病在腹而不在胃,审系寒湿结聚之证。盖其人嗜酒则湿多,湿多则阴盛,阴盛则胃寒而湿不化,水湿相搏,上下攻冲,故痛而作呕。治当温中宽胀燥湿为宜……”

  《礼记·射义》说:“酒者,所以养老也,所以养病也。”养老当为赞誉,而养病则为骂名。一物而毁誉不同,盖在所用不同耳。酒用量适当而温饮为取其气,有宣导散结之功,可为百药之长;而冷饮以及过量饮用不及运化,则只留水湿之性,久而为寒痰冷饮,不仅无治疗之功,却成为致病之邪。

  错不在酒而在用酒之法、之人,可不慎哉?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