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芦根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医人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4-26 14:01:22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药 名】:芦根
【拼 音】:LUGEN


【英文名】:Reed Rhizome


【来 源】: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根茎。


【功 效】:清热,生津,除烦,止呕,解鱼蟹毒,清热解表。


【主 治】:治热病烦渴,胃热呕吐,噎膈,反胃,肺痿,肺痈,表热证。并解河豚鱼毒。


【性味归经】:甘,寒。①《别录》:“味甘,寒。”②《药性论》:“无毒。”③《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微寒,无毒。”④《陆川本草》:“甘淡,微寒。”


入肺、胃经。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胃二经。”②《得配本草》:“入手少阴、太阴经血分。”③《要药分剂》:“入肺、脾、肾三经。”④《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者2~4两);或捣汁。


【用药忌宜】:脾胃虚寒者忌服。《本草经疏》:“因寒霍乱作胀,因寒呕吐勿服。”
 
【药物配伍】:1、配竹茹,清胃止呕,芦根兼能生津,竹茹可化痰,用于因热呕吐,其效甚佳。2、配茅根,清热生津力强,其清热不伤阳,生津不恋邪,性平缓而不粘腻,故为甘寒清热之妙对,可广泛应用于多种热证。3、配地骨皮,,清肺热而不伤阴,护阴液而不恋邪,用治肺热阴伤,肺失清肃之喘咳,尤宜于正气稍弱,伏火不盛者。4、配石膏,有较好的清热除烦,生津止渴之功,宜用于温病发热日久不退,或温病后期,余热未清,心烦口渴,口干恶心,小便短赤等热邪未尽,阴伤津亏之证。


【别 名】:芦茅根(《会约医镜》)、苇根(《温病条辨》)、芦菇根(《草木便方》)、顺江龙(《天宝本草》)、水蓈蔃(《岭南采药录》)、芦柴根(《南京民间药草》)、芦通(《江苏植药志》)、苇子根(《河北药材》)、芦芽根(《山东中药》)、甜梗子(《四川中药志》)。原植物芦苇又名:苇、葭(《诗经])、芦(《别录》)、芦竹(《药对》)、蒲苇(《圣济总录》)、苇子草(《救荒本草》)、禾杂竹、水芦竹。药材鲜芦根又名:活水芦根


【处方名】:芦根、鲜芦根、苇根、鲜苇根、鲜苇茎、苇茎、干芦根


【商品名】:鲜芦根:又名生芦根、活芦根、活水芦根。为芦根鲜品。


干芦根:为芦根晒干品。


以上商品以根条粗大均匀、色黄白、有光泽、无须根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春、夏、秋挖取,洗净泥土,剪去残茎、芽及节上须根,剥去膜状叶,晒干。或埋于湿沙中以供鲜用。


【拉丁名】:药材Rhizoma Phragmitis原植物芦苇 Phragmites  communis Trin.


【考 证】:出自《本草经集注》。
 
【生药材鉴定】:①鲜芦根,呈长圆柱形或扁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约1.5厘米。表面黄白色,有光泽,先端尖形似竹笋,绿色或黄绿色。全体有节,节间长10~17厘米,节上有残留的须根及芽痕。质轻而韧,不易折断。横切面黄白色,中空,周壁厚约1.5毫米,可见排列成环的细孔,外皮疏松,可以剥离。气无,味甘。②干芦根,呈压扁的长圆柱形。表面有光泽,黄白色,节部较硬,显红黄色,节间有纵皱纹。质轻而柔韧,不易折断,气无,味微甘。均以条粗壮、黄白色、有光泽、无须根、质嫩者为佳。显微鉴定: 根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 列,略扁平,外壁增厚,微木化,外被橙黄色角质层。下皮纤维3-4列,纤维类多角形,壁稍厚,微木化。皮层较宽,有多数类方形大型气腔,排列呈环状;内皮层不明显。中柱维管束3-4环列,最外列维管束较小,排列于气腔间,位于内、外两列的维管束,束间有纤维束相连成环带;维管束有限外韧型,外围有束鞘纤维,原生木质部导管小,后生木质部为 2个大导管,韧皮部细胞较小。中央髓部大,中空。


【中药化学成分】:芦根含薏苡素(Coixol),以及蛋白质5%、脂肪1%、碳水化物51%、天门冬酰胺0.1 %。芦苇含纤维素48~54%、本质素约18.2%。木聚糖约12.4%、灰分2.8% 。多糖水解产生 D-木糖、L-阿拉伯糖、D-葡萄糖、D-半乳糖和两种糖醛酸。另含多量维生素B1、B2和 C,以及苜蓿素(Tricin)。根茎含蛋白质,及大量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其中维生素C在夏季含量较多;另含薏苡素(coixol)、天冬酰胺、多糖(戊聚糖、木聚糖)、粮醛及水溶性糖类(葡萄糖、果糖、甘露糖等)。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