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方药用量策略之三 因方施量
作者:仝小林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7-5 9:59:09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制方大小定用量

  笔者认为以药少而精为特点,可称之为精方;以药多而广为特点,可称之为围方。精方与围方的用量特点总体而言:精方量大,围方平和。

  精方

  精方药味精简,通常药味数在四至五味,药少力专故作用目标明确,适用于急危重症,因急危重症非大剂量不足以撼动病邪,故用量宜大,以求短时间内迅速收效。

  《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多属精方范畴,观《伤寒论》第175条:“风湿相抟,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方中由“炙甘草二两,炮附子二枚,白术二两,桂枝四两”组成,药仅4味,所治病症乃风湿并重,表里阳气皆虚的重症,虽药少然每味药量皆偏大,故能专攻一致起到温阳补中,散风除湿之功。

  再如《伤寒论》中吴茱萸汤证,第243条言:“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第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方由“吴茱萸一升,人参二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组成,此4味药皆量大,其中生姜用量大至六两,故能用于中阳不足的呕吐、干呕以及头痛吐涎沫。

  围方

  围方药多而广,药味数通常在十几至三十几味,靶点众多,适于慢性病调理,故用量平和,主要以常规剂量为主,全面兼顾,以期长期调理,缓慢见功。

  《伤寒杂病论》中亦能见少许的围方,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第18条:“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事伤,肌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蛰虫丸主之。”方由“大黄十分,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干漆一两,虻虫一升,水蛭百枚,蛴螬一升,蛰虫半身”共12味药组成,炼蜜和丸小豆大。服用方法中每次“酒饮服五丸,日三服”,小豆大的五个蜜丸,可见每次服用药量之少,虚劳之疾非缓慢调理不能见功,故予多方位药且少量缓缓图之。

  围方虽在经方中为数不多,可至唐以后,方剂的组成多药味多,药量平和,剂量与经方几近相差5倍。

  观金代脾胃大家李东垣,创制了如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升阳益胃汤等经典名方。以补中益气汤而言,原方以“黄芪一钱,炙甘草五分,人参三分,当归身二分,橘皮二分或三分,升麻二分或三分,柴胡二分或三分,白术三分”,全方较经方药味稍增,然药量皆偏小,用于内伤杂病之中焦不足,以气分、血分缓慢调理以收奇功。

  古之圣贤再如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明代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皆留有许多旷世围方于世。

  现代医家对围方的认识和运用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也出现了许多流派以及学术争鸣的现象。

  施今墨及蒲辅周等著名医家临证皆擅于运用围方。江苏邳州炮车中心卫生院薛振声老中医亦对围方的经典运用有自己独到的认识。

  他是一位70多岁的农村家传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撰写的《十年一剑全息汤》中描述了自创方剂“全息汤”,为什么以及如何以全息汤为基础方整体辨证论治和系统治疗,其方药组成如下:

  柴胡12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瓜蒌10克,薤白10克,枳实10克,苍术10克,陈皮10克,厚朴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猪苓10克,泽泻12克,生地10克,丹皮10克,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10克。全方共18味药,且皆处以常规剂量。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