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清宫药引的临床应用 |
作者:刘玥 史大…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8-19 11:03:53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科属不同,药引各异 清宫医案中运用药引的灵活性还表现于各科药引各具特色,其中妇科多用老酒、童便或益母草;儿科多用灯心草、竹叶;痘疹多用芫荽。如道光祥妃,恶露停滞,兼受暑热之症。用药调治,诸症俱好。惟恶露未净,脉息弦滑。御医议用九味生化汤祛瘀生新,引用老酒一匙,以助宣和血脉,开郁结,逐恶露。童便味咸性凉,归心肺肝肾四经,功能滋阴降火、止血消瘀,做药引用量二茶匙至一杯。清宫医疗档案中,童便多用于妇科止血消瘀。如道光静妃,原系妊娠四个月,湿热伤荣,半产之症。服芎归汤,恶露畅行,肚腹疼痛稍止。惟有时头晕恶心,气怯身软,脉息滑缓。此由血虚,湿热上冲所致。御医议用芎归养荣汤清热养血,引用童便一小盅兑服,以助诸药祛瘀生新而止血。胡荽又名芫荽或香菜,本品辛温香窜,入脾、胃、肺、大肠诸经,功能发汗透疹、消食下气,做药引用量1~2棵。清宫医疗档案中,用于疏风透疹。如乾隆循嫔,原系肝胃不和,外受风凉之证。服药表凉已解,惟荣分湿热未净,以致头面周身出红点子,作痒,脉息浮缓。御医议用疏清饮清热祛风调理,引用芫荽一棵、生姜二片,以芫荽领诸药外达皮肤,疏风发汗,透疹止痒。 针对病证,一方多引 “一方多引”,是清宫医案中药引应用的一大特点,多至五味药引或六味药引同用,或以中成药为引,辟药引之先河。 两味药引 清代宫廷医案中两味药引同用相当多见。这种两味药引,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对药”(又称“药对”)的特点:两药之间协调配合,或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但其两味药引又不完全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对药,它们毕竟在方中起“引经报使”作用,是辅助于全方的综合功效。如光绪三十四年六月二十四日,光绪皇帝鼻管欠利,涕嚏,头晕发闷,喉觉味咸,食物少味,寤寐少安,牵引诸恙,耳窍鸣响,腰胯酸痛,足跟疼复作,咳嗽无痰。御医陈秉钧诊其脉左部细弦,右寸关两部弦而浮,仍带滑象。证属外受新凉,内郁痰湿。拟和表调中,肃降之法调理,引用枇杷叶三张、红枣三枚。此两味药引,均入脾、胃二经,相伍为药引,既能补中和胃,益气养血,又可清肝化痰,下气而止燥咳,在本方中亦有标本兼顾之作用。 三味药引 一般临床很少用三味中药作药引,但在清代宫廷医方中却并不少见,如焦三仙即相当常用。一般三味药之间配伍协调,多突出重点,使“引经报使”的方向明确,以加强全方的功效;还有一种情况,由于病情复杂,涉及脏腑较多,用三味或更多味药引,有利于全面照顾,多方调治。如宣统十四年六月初八日,端康皇贵妃头晕肢倦,口渴引饮。御医赵文魁诊其脉左寸关弦而近数,右寸关浮滑。证属内蓄饮热,外薄暑邪,以清暑调中化饮之法调理,引用滑石、灯心草、竹叶水煎药。此三味药引,清热解暑,利水祛湿,为清暑化饮方之重要部分,亦为治疗暑热蓄饮之证不可或缺的药物。 四味药引 四味药药引,清宫医案中亦非鲜见。作为药引的四味药之间,多属配伍协调,归经或功效作用各有侧重。由于药引的药味较多,除了有其侧重点之外,多还程度不等地兼顾病情的其他方面。清宫中医方的四味药引,大部分侧重于消食或补益,其他方面相对较少。如光绪某年七月初六日,珍贵人(即珍妃)原患舌强不语症经治渐清而未能如常,头晕微疼,谷食不香,身肢酸痛,两肋胀满,脉象左寸关沉弦稍数,右寸关滑数。御医王继曾、冯盛化认为属浮火未退,气滞痰饮化而未净,拟理脾舒肺化痰汤佐清热之法调理,引用甘菊花二钱、焦三仙各二钱。此四味药引,以焦三仙入脾、胃经,和胃消食,而治其“谷食不香”;菊花入肝经,善清头目,而针对“头晕微疼”。可见多味药引有引归多经,多方照顾之意。 五味及以上药引 用五味、六味药作为药引,在清代宫廷医案中也可见到数则。这几则均见于光绪皇帝临终之年的医案,光绪病入膏肓,五脏虚损,本虚标实,证情十分复杂,而多味药引可能照顾到病损的各个脏腑及病情的多个方面。如清宫医案记载光绪皇帝曾数日之间梦泄两次,耳内蒙响堵闷,食物运迟,大便不匀,口渴心烦。左脉三部细涩,右脉三部俱见微浮带数。御医诊后以固肾兼平肝,养心,益气和阴为法调理,引用淡菜三枚,湘莲肉七粒,灯心五寸,炒麦、谷芽各二钱,另煎潞党参三钱(冲服)。此六味药引,多味甘、性平,入脾经者最多,兼有入肺、肾、心、肝、胃、小肠等经,有健脾、益肾、养心、开胃、补肺、益气等功效,可以说照顾到光绪复杂病情的各脏各经、方方面面,可见御医之选用药引,亦颇费斟酌。 除此之外,清宫医案中还大量使用中成药作为药引,如六一散、益元散、太乙紫金锭、玉骨散、当归龙荟丸、平安丸、失笑散等等,涉及功效之广泛实属罕见。 对现代临床遣方用药的启示 中药药引是中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临床中起到重要作用。清宫医案中药引应用之巧妙,效验卓著;其应用的药材,囊括草木、果实、谷食、菜蔬、虫介及金属等类;其应用的方式,有单味、复味及多味等;更有应用中成药乃至各类贵重药为药引者,可谓方圆曲直,炉火纯青。 现代中医临床对于中药药引的应用有逐渐轻视的趋势,应引起注意。药引的正确应用对引药入经、直达病所,提高疗效、照顾兼证,扶助正气、调和药性,降低毒性,矫正药味、便于服用等,皆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药引的合理使用还可以扩大中成药的应用范围。由于中成药处方固定不变,在相当程度上难以适应中医辨证施治的需要。如果中医临床辨证应用时灵活变化药引,即可达到随症加减的目的。如清热开窍之著名成药安宫牛黄丸,虽疗效卓著,但临床应用仅限于神昏谵语属热邪内陷心包、痰热闭阻者,对于病情复杂、正气虚弱之人,多不相宜。此时,若以人参为引,煎汤取汁化服,既能补气以扶正,又可借用人参益气养心之效增加辛香开窍药的作用,对启复神明,扶正祛邪,很有价值。对于脉实之人,可用金银花、薄荷为引煎汤化服,能增强清热透解之效;对兼有大便秘结不下者,可用大黄为引煎汤化服,既可通泻大便,又可增强清热开窍之功。 今后,应加强对中药药引的理论与临床研究,总结中药药引临床应用的经验,特别是现代中医临床中成药与药引的灵活配伍应用,将其发扬光大。相信随着中药药引应用经验的逐渐积累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复方配伍中药引的应用,会在中医临床辨证遣方用药治疗的整体面上显示出更夺目的光彩。(刘玥 史大卓)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