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骨碎补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医人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18 10:16:19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药 名】:骨碎补
 
【拼 音】:GUSUIBU


【英文名】:Fortune’s Drynaria Rhizome


【来 源】:为蕨类植物药水龙骨科植物槲蕨、中华槲蕨、石莲姜槲蕨、崖姜、光亮密网蕨以及骨碎补科植物大叶骨碎补、海州骨碎补等的根茎。


【功 效】:补肾,活血,止血。


【主 治】:治肾虚久泻及腰痛,风湿痹痛,齿痛,耳鸣,跌打闪挫、骨伤,阑尾炎,斑秃,鸡眼。


【性味归经】:苦,温①《日华子本草》:"平。"②《开宝本草》:"味苦,温,无毒。"③《广西中药志》:"甘微苦涩,温。"


入肝、肾经。①《纲目》:"足少阴。"②《本草求真》:"入肾,兼入心。"③《本草再新》:  "入肝、肾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浸酒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用药忌宜】:阴虚及无瘀血者慎服。①《本草经疏》:"不宜与风燥药同用。"②《本草汇言》:"如血虚风燥,血虚有火,血虚挛痹者,俱禁用之。"③《得配本草》:  "忌羊肉、羊血、芸薹菜。"



【药物配伍】:1、配狗肾,治疗肾虚久泻。2、配自然铜,治疗跌打损伤,骨折,瘀肿疼痛等症。3、配牛夕,治腰膝酸软疼痛,筋骨乏力,筋骨疼痛等。4、配熟地,补益肝肾,培元固本,治疗肾虚耳鸣耳聋,牙痛,目暗不明,腰酸腿软等。5、配茺蔚子,一寒一温,一行一补,相得益彰,治疗目暗不明。


【别 名】:猴姜、胡狲姜(《本草拾遗》)、石毛姜(《日华子本草》)、石庵闾(《开宝本草》)、过山龙(《植物名实图考》)、石岩姜(《草木便方》)、石良姜(《分类草药性》)、毛姜、申姜(张寿颐)、毛贯仲(《青海药材》)、马LIU姜(《南宁市药物志》)、碎补(《四川中药志》)、毛生姜、鸡姜(《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原植物①槲蕨又名:崖姜、岩连姜、爬岩姜、肉碎补、石碎补、飞天鼠、牛飞龙、飞来风、飞蛾草②石莲姜槲蕨又名:近邻槲蕨③大叶骨碎补又名:硬骨碎补、华南骨碎补


【处方名】:骨碎补、碎补、猴姜、毛姜、申姜、生骨碎补、鲜骨碎补、炒骨碎补


处方中写骨碎补、碎补、猴姜、毛姜、申姜均指生骨碎补。为原药去杂质,润透切片,晒干生用入药者。


骨碎补为新鲜药材去杂质,洗净切片,鲜用入药者。


炒骨碎补为干净干燥之骨碎补片用砂子炒至黄色,略带焦斑,取出晾凉入药者。强筋壮骨、祛风胜湿功效增强。


【商品名】:骨碎补、毛姜、申姜、猴姜,以根茎粗大、色棕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①槲蕨分布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槲蕨药材主产于浙江、湖北、广东、广西、四川。②中华槲蕨分布青海、甘肃、陕西、四川、云南等地。③石莲姜槲蕨分布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石莲姜槲蕨药材主产于四川、云南。 ④崖姜分布广东、广西、台湾和云南。药材产于广东,在辽宁、广东使用。⑤大叶骨碎补分布广东、广西、台湾、云南。大叶骨碎补药材产于广西、广东,在辽宁、广西、广东使用。 ⑥海州骨碎补分布辽宁、山东、江苏、浙江和台湾。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冬、春采挖,除去叶片及泥抄,晒干或蒸熟后晒干,用火燎去毛茸。


【拉丁名】:药材 Rhizoma Drynariae原植物槲蕨 Drynaria fortunei(Kunze)J.Sm. 中华槲蕨  Drynaria baronii(Christ) Diels石莲姜槲蕨 Drynaria propinqua(Wall.)J.Sm. 崖姜 Pseudodrynaria coronans(Wall.) Ching光亮密网蕨Phymatodes  lucida(Roxb.) Ching 大叶骨碎补 Davallia orientalis C.Chr. 海州骨碎补 Davallia mariesii Moore


【炮制方法】:骨碎补:去净泥砂杂质,洗净,稍浸泡,润透,切片,晒干。砂烫骨碎补:取砂子置锅内炒热,加入拣净的骨碎补,烫炒至鼓起,毛呈焦黄色,迅速取出,筛去砂,放凉后除去毛即成。《雷公炮炙论》:"凡使骨碎补,采得后先用铜刀刮去上黄赤毛尽,便细切,用蜜拌令润,架柳甑蒸一日后出,暴干用。"


【考 证】:出自《本草纲目拾遗》①《本草纲目拾遗》:"骨碎补,本名猴姜,以其主伤折、补骨碎,故命此名。或作骨碎布,讹矣。江西人呼为胡姜,象形也。""岭南虔、吉州亦有之。叶似石韦,而一根,余叶生于木。"②《日华子本草》:"猴姜,是树上寄生草,苗似姜,细长。 "③《开宝本草》:"骨碎补,生江南。根着树石上,有毛,叶如庵闾。"④《本草图经》:"骨碎补,今淮、浙、陕西、夔、路州郡亦有之。根生大木或石上,多在背阴处,引根成条,上有黄毛及短叶附之,又有大叶成枝,面青绿色有黄点,背青白色,有赤紫点。春生叶,至冬干黄,无花实。惟根入药,采无时,削去毛用之。"⑤《本草衍义》:"骨碎补,苗不似姜,姜苗如苇梢。此物苗,每一大叶两边,小叶槎牙,两两相对,叶长有尖瓣。"⑥《纲目》:庵闾主折伤破血,此物(骨碎补)功同,故有庵闾之名。""其根扁长,略似姜形,其叶有桠缺,颇似贸众叶,谓叶如庵闾者殊谬,如石韦者亦差。"


【生药材鉴定】:①槲蕨、中华槲蕨及石莲姜槲蕨的干燥根茎呈扭曲的扁平长条状,常多分歧,长6~ 20厘米,直径0.5~1~2厘米,厚约2~4毫米。表面淡棕色至暗棕色,密被细小鳞片,黄棕色至棕色,柔软如毛;用火燎过则残留鳞片成棕色至深棕色,两侧及上表面具突起或凹下的圆形叶痕。质硬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红棕色,有黄白色散在的维管束,成圆圈状排列。气无、味淡而微涩。以粗壮扁平为佳。②崖姜的干燥根茎呈圆柱形或扁条状,粗大,略弯曲而扭曲,不分枝,长7~15厘米,直径 l~2厘米,表面棕黑色或灰褐色,有不规则的纵沟纹和皱纹,在沟纹、皱纹及叶基处可见黄棕色细密的鳞片,上面有突起的圆形叶痕,直径约 l 厘米。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呈红棕色,有众多的黄色点状维管束。气微弱,味微涩。③光亮密网蕨的干燥根茎详"猪毛蕨"条。④大叶骨碎补的干燥根茎呈扭曲的圆柱形,或略扁,长4~13厘米,直径7~9毫米,表面棕褐色,有纵沟纹及皱纹,残留少量黄棕色鳞片。上侧有突起的圆形叶基痕。质坚硬,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红棕色,有多数黄色点状维管束,排成环状、中央有两个维管束较大,呈新月形。气微弱,味微涩。显微鉴定:  槲蕨根茎横切面:呈长扁圆形。表皮细胞1列,类圆形或长圆形,外壁稍厚;鳞片基位于表皮凹陷处,细胞3-4列,壁厚,内含棕红色色素。内皮层围绕分体中柱,细胞切向延长,凯氏点不甚清晰。分体中柱18-28个,排成扁圆形环;中柱鞘细胞多角形;木质部管胞多角形,直径6-40μm,中部较大,向两端渐次变小,发育几达两端将韧皮部分为内外两部分,内侧韧皮部有的细胞壁增厚并充满黄棕色分泌物。


【中药化学成分】:槲蕨根茎含淀粉16.4%、葡萄糖5.37% ,还含柚皮苷(Naringin)。含柚皮甙(naringin)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据中国药科大学周铜水等研究,三萜类化合物有:何帕 -22(29)-烯(hop-22(29)-ene)、何帕-21-烯(hop-21-ene)、何帕-22-醇(hop-22-ol)、羊齿-9(11)-烯(fern-9(11)-ene)、24-甲基-9,19-环羊毛甾-25-烯-3β-醇(24-methyl- 9,19-cyclolanost-25-en-3β-ol)、24-乙基-9,19-环羊毛甾-25-烯-3β-醇(24-ethyl- 9,19-cyclolanost-25-en-3β-ol)、24-甲基-9,19-环羊毛甾-25-烯-3-酮(24-methyl- 9,19-cyclolanost-25-en-3-one)、正三十二烷酸(n-dotriacontanic acid)及β-谷甾醇等。


【中药化学鉴定】:薄层层析: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5ml冷浸过夜,滤过。滤液点于聚酰薄膜上,以苯-甲醇-丁酮(3:1:1)展开,展距10cm,用1%三氯化铁乙醇液喷雾,柚皮甙斑点(Rf =0.3)显棕色。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