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 名】:槟榔
【拼 音】:BINGLANG
【英文名】:Areca Seed
【来 源】: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种子。
【功 效】:杀虫,破积,下气,行水。
【主 治】:治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疟疾,水肿,脚气,痰癖,症结。
【性味归经】:苦辛,温。①《别录》: “味辛,温,无毒。”②《纲目》: “苦辛,温,涩,无毒。”
入脾、胃、大肠经。①《雷公炮炙药性解》: “入胃、大肠二经。”②《本草汇言》: “入手太阴、阳明,足阳明经。”③《本草新编》:“入脾、胃,大肠、肺四经。”④《本草经解》: “入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足阳阴胃经、手阳明大肠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如单味驱虫,可用至2~3两);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用药忌宜】:气虚下陷慎服。①《食疗本草》;“多食发热。”②《本草经疏》:“病属气虚者忌之。脾胃虚,虽有积滞者不宜用;心腹痛无留结及非虫攻咬者不宜用;症非山岚瘅气者不宜用。凡病属阴阳两虚、中气不足,而非肠胃壅滞、宿食胀满者,悉在所忌。”③《本经逢原》:“凡泻后、疟后虚痢,切不可用也。”
【别 名】:仁频(《上林赋》)、宾门(李当之《药录》)、宾门药饯(《南方草木状》)、白槟榔(《药性论》)、橄榄子(《食疗本草》)、槟榔仁(《外台》)、洗瘴丹(侯宁极《药谱》)、大腹子(《岭表录异》)、大腹槟榔(《本草图经》)、槟榔子(《纲目》)、马金南(《花镜》)、青仔(《中国树木分类学》)、槟榔玉、榔玉(《中药志》)
【处方名】:槟榔、生槟榔、槟榔片、大白、花大白、大白片、炒槟榔、炒大白、焦槟榔、焦大白、花槟榔
处方中写槟榔、槟榔片、大白、大白片均指生槟榔。为原药材润透切成薄片或砸成小块颗粒生用入药者。
炒槟榔又名炒大白。为槟榔片或小块颗粒用文火微炒至黄色入药者。
焦槟榔又名焦大白。为槟榔片或小块颗粒用武火炒焦黄后入药者。
【商品名】:白槟榔:又名大白片。为鲜嫩果经沸水撩过,切片烘干者。
枣槟榔:又名枣儿槟、枣儿槟榔。为国产槟榔未成熟的幼嫩果实。
鲜槟榔:为槟榔鲜品入药者。
榔干:又名槟榔干。为未成熟槟榔幼果晒干者。
大白:为进口槟榔中个大形圆坚实者。
笋白:又名损白。为进口槟榔中残损破碎者。
鸡心槟榔:为进口槟榔中形似鸡心者。
四京子:为鸡心槟榔中个体较小者。
以上以个大、质坚、体重、断面鲜艳有花纹者为佳。
【药用部位】:本植物的雄花蕾(槟榔花)、未成熟的果实(枣槟榔)、果皮(大腹皮)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广西、云南、福建、台湾、广东等地。主产广东、云南、台湾、广西、福建。 药材国外以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等地产量最多。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冬、春果实成熟时采收。摘下果实,将果皮剥下,取其种子,晒干。
【拉丁名】:药材Semen Arecae原植物Areca catechu L.
【炮制方法】:槟榔:拣去杂质,以清水浸泡,按气温情况换水,至泡透为止,捞起,切片,晾干。或取拣净的槟榔打碎如豆粒大,亦可。炒槟榔:取槟榔片置锅中,文火炒至微微变色,取出,放凉。焦槟榔:用武火把槟榔片炒至焦黄色时,喷洒清水,取出,放凉。①《雷公炮炙论》:“欲使槟榔,先以刀刮去底,细切,勿经火,恐无力效。若熟使,不如不用。” ②《本草述》:“槟榔急治生用,经火则无力。缓治略炒或醋煮过。”
【考 证】:出自李当之《药录》; ①《南方草木状》:“槟榔,树高十余丈,皮似青桐,节如桂竹,下本不大,上枝不小,调直亭亭,千万若一,森秀无柯。端顶有叶,叶似甘蕉,条派 (脉)开破,仰望眇眇,如插丛蕉于竹杪;风至独动,似举羽扇之扫天。叶下系数房,房缀数十实,实大如桃李,天生棘重累其下,所以御卫其实也。味苦涩。剖其皮,鬻其肤,熟如贯之,坚如干枣,以扶留藤、古贲灰并食,则滑美,下气消谷。出林邑。”②《雷公炮炙论》: “凡使槟榔,取好存坐稳、心坚、文如流水碎破、内文如锦文者妙。半白半黑并心虚者,不入药用。”③陶弘景: “槟榔有三、四种: 出交州,形小而味甘;广州以南者,形大而味涩;核亦有大者名猪槟榔;作药皆用之。又小者,南人名NA子,俗人呼为槟榔孙,亦可食。”④ 《纲目》: “大腹子出岭表、滇南,即槟榔中一种腹大形扁而味涩者,不似槟榔尖长味良耳,所谓猪槟榔者是矣。盖亦土产之异,今人不甚分别。按刘恂《岭表录》云,交、广生者,非舶上槟榔,皆大腹子也、彼中悉呼为槟榔,白嫩及老,采实啖之,以扶留藤、瓦屋子灰同食之,以祛瘴疠,收其皮入药,皮外黑色,皮内皆筋丝如椰子皮。又《云南记》云,大腹槟榔每枝有三、二百颗,青时剖之,以一片蒌叶及蛤粉卷和食之,即减涩味。观此一说,则大腹子与槟榔可通用,但力比槟榔稍劣耳。”
【生药材鉴定】:干燥种子呈圆锥形或扁圆球形,高1.5~3厘米,基部直径2~3厘米,表面淡黄棕色或黄棕色,粗糙,有颜色较浅的网形凹纹,并偶有银色斑片状的内果皮附着,基部中央有圆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淡色的疤痕状的种脐。质坚实,纵剖面可见外缘的棕色种皮向内褶入,与乳白色的胚乳交错,形成大理石样花纹。基部珠孔内侧有小形的胚,常呈棕色,干枯皱缩不显。气无,味涩而微苦;以果大体重、坚实、不破裂者为佳。显微鉴定: 粉末:棕紫色。①内胚乳碎片众多,无色,完整的细胞呈不规则多角形或类方形,壁半纤维素,厚6~ 11μm,有大的类圆形纹孔,孔径8~19μm。②外胚乳细胞类长方形或类多角形,壁较厚,有少数细小纹孔,胞腔内多充满红棕色或深棕色物。③种皮石细胞鞋底形或纺锤形,直径24~ 64μm。此外,偶有中果皮纤维束,其周围细胞中含团簇状硅质块,含硅质块细胞壁增厚,微木化。另有具细小单纹孔的内果皮细胞。 本品以个大、体重、质坚、无破裂者为佳。
【中药化学成分】:槟榔含生物碱0.3~0.6%,缩合鞣质15%,脂肪 14%及槟榔红色素(Areca red)。生物碱主为槟榔碱(Arecoline),含量0.1~0.5%;其余有槟榔次碱(Arecai-dine,即 Arecaine)、去甲基槟榔次碱(Guvacine)、去甲基槟榔碱(Guvacoline)、槟榔副碱 (Arecolidine)、高槟榔碱(Homoarecoline)等。生槟榔含生物碱量比制品为高。槟榔内胚乳 (Endosperm)含儿茶精(Catechin)、花白素及其聚合物。槟榔含脂肪油14%,槟榔油的组成脂肪酸为:月桂酸19.5%,肉豆蔻酸46.2%,棕榈酸12.7%,硬脂酸 1.6%,癸酸0.3%,油酸6.2%,亚油酸5.4%,十二碳烯酸0.3%,十四碳烯酸7.2%。槟榔所含自由氨基酸中脯氨酸超过15%,酪氨酸、苯丙氨酸和精氨酸超过10%,槟榔成熟则非蛋白氮含量减少。槟榔碱为油状液体,沸点209℃,溶于水,因药材加工炮制而有损失。一般生槟榔含量 0.4%~0.52%,生槟榔片含0.33%~0.36%,炒槟榔片含0.30%~0.33%,盐炒槟榔子含0.22%~ 0.24%;煎煮亦有影响,煎液中通常只能煎出槟榔碱量的50%。鞣质含量给15%,有㈠-儿茶精、㈠-表儿茶精、原矢车菊甙元B-1、B-2、B-7、A-1及三个三取体(Ⅰ、Ⅱ、Ⅴ)、二个四聚体(Ⅲ、Ⅳ)、二个五聚体(Ⅵ、Ⅶ)。 脂肪油含量14%~18%。脂肪酸有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癸酸、油酸、亚油酸、十二碳烯酸及十四碳烯酸。此外,尚含甘露糖、半乳糖、γ-儿茶素、无色花青素(leuco-cyanidin)、红色素槟榔红(areca acid)及皂甙等。
【中药化学鉴定】:⑴取本品粉末0.5g,加水4ml、加5%硫酸1滴,微热数分钟后,滤过,取滤液1滴于玻片上,加碘化铋试液1滴,即发生棕红色混浊,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有红色的四面体小方晶或球状结晶。(检查槟榔碱)⑵取本品细粉,加氨水数滴及乙醚10ml,冷浸提取,提取液浓缩后滴于硅胶H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氨水(90:10:2)展开,碘化铋钾试液显色,以槟榔碱为对照品,样品液在相应位置处有橙红色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