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苦楝皮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医人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7 9:08:59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药 名】:苦楝皮
 
【拼 音】:KULIANPI


【英文名】:Chinaberry Bark and Root-bark


【来 源】:为楝科植物苦楝或川楝的根皮或干皮。


【功 效】:清热,燥湿,杀虫。


【主 治】:治蛔虫病,蛲虫病死,风疹,疥癣。


【性味归经】:苦,寒,有毒。①《别录》:“微寒。”②《日华子本草》:“苦,微毒。”③《医林纂要》: “大苦,大寒。”


入脾、胃、肝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鲜者1~2两);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用药忌宜】:体弱及脾胃虚寒者忌服,肝病者忌用。



【药物配伍】:配槟榔,行气消积;配黄连,杀虫;配乌梅,安蛔杀虫;配鹤虱,驱杀蛔虫;配木香枳壳,行气、调中、止痛。


【别 名】:楝皮(《斗门方》),楝根木皮(《纲目》),双白皮(《南京民间药草》)。原植物苦楝(《证类本草》)又名:翠树、紫花树、森树、楝枣树、火棯树、花心树、苦楝树、洋花森。处方名:苦楝皮、白皮。


【处方名】:苦楝皮、川楝皮、楝皮、楝白皮、苦楝根皮、楝树根皮。


【商品名】:苦楝皮:为植物楝树的树皮或根皮。


川楝皮:为植物川楝树的树皮或根皮。


以上均以皮厚、条大、干燥、无粗皮者为佳。


【药用部位】:以上两种植物的叶(楝叶)、花(楝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动植物资源分布】:①苦楝北至河北,南至云南、广西,西至四川,都有分布。②川楝,详“川楝子”条。药材主产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河南、贵州等地。此外,陕西、山东、云南、甘肃等地亦产。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四时可采,但以春末夏初为宜。砍下树干或挖出树根,剥取根皮或干皮,洗净晒干。


【拉丁名】:药材Cortex Meliae原植物①苦楝(《证类本草》)Melia  azedarach  L.②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


【炮制方法】:洗净,稍浸泡,润透,切丝,晒干。


【考 证】:出自《证类本草》;《神农本草经》。


【生药材鉴定】:①根皮  呈不规则条块、片状或槽状,长短宽窄不一,厚约3~6毫米,外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皮孔大而明显,有不规则的纵裂深沟纹,木栓层常作鳞片状,衰老的栓皮常剥落,露出砖红色的内皮;内表面淡黄色,有细纵纹。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成层,可层层剥离,剥下的薄片,有极细的网纹。气微弱,味极苦。以干燥、皮厚、条大、无槽朽、去栓皮者为佳。②干皮  呈槽形的片状或长卷筒状。长短不一,长约30~100厘米,宽3~10厘米,厚3~7毫米,外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较平坦,有多数纵向裂纹及横向延长的皮孔。内表面白色或淡黄色。质坚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层片状。气味与根皮同。以外表皮光滑、不易剥落,可见多皮孔的幼嫩树皮为佳。显微鉴定:(1)楝  根皮横切面:落皮层较厚,可见射线及颓废筛管群;木栓层为多列木栓细胞。韧皮射线波状弯曲,宽3-5列细胞;韧皮纤维束排列成多层断续的环层,纤维束周围的细胞中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钙方晶。粉末:红棕色。①纤维长,直径15-27μm,壁极厚,木化;纤维束周围的细胞中常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壁不均匀木化增厚,厚约至14μm。方晶正立方形或多面形,直径13-29μm。②木化韧皮薄壁细胞常紧附纤维束旁,类长方形、长条形或类圆形,长43 -130μm,直径15-37μm,壁稍厚,微木化,具稀疏纹孔。此外,有木栓组织碎片,有的细胞含红综色物;淀粉粒单粒直径约至11μm;稀有簇晶。(2)川楝  根皮粉末:淡黄色。纤维束旁无木化韧皮薄壁细胞;草酸钙方晶直径8-24μm。


【中药化学成分】:苦楝含有多种苦味的三萜类成分。在根皮、干皮中的主要苦味成分为苦楝素,即川楝素(Toosendanin)和另一尚未完全确定的微量成分(分子式暂定为C31H40O12,其结构和性质与川楝素极为相似)。还合有其他苦味成分:印楝波灵A(Nimbolin  A)、印楝波灵B (Nimbolin  B)、梣皮酮(Fraxinellone)、葛杜宁(Gedu-nin)、苦里酮(Kulinone)、苦内酯(Kulactone)、苦洛内酯(Kulolactone),以及苦楝子三醇(Meliantriol)等。在干皮中还有正卅烷(Triaconta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葡萄糖和其他微量成分。从日本产苦楝(M. Azedarach  L.  Var.japonica  Mak.)的韧皮部中,曾得到一个具有与山道年(Santonin)类似杀虫作用的化合物C9H8O4(m.154°),还分离出香荚兰酸(Vanillic   acid)和dl-儿茶精(dl-Catechin),前者能驱除蛔虫与短膜壳绦虫。又从苦楝变种(M.  Azedarach  Linn  var.subtripinnata  Miq.)的叶子,分离出二种黄酮体:芸香甙(Rutin)和山柰酚-3-L-鼠李糖-D-葡萄糖甙(Kaemferol-3-L-rhamno-D-glucoside)。果实中的苦味成分有苦楝子酮(Melianone)、苦楝子醇(Melianol)。还有4,4,8-三甲基-3β,7α,23- 三羟基-胆甾-14,24-二烯-21-羧酸21,23-内酯(4,4,8-Trimethyl-3β,7α,23- trihydroxy-chola-14,24-dien-21-oic  acid-21,23-lactone)。从日本苦楝的果实和果皮中,除得到苦楝子酮外,还有楝酮乙酸酯(Sendanon  acetate)和去乙酰杜楝质(Deacetylturraeanthin)等。种子油含多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酸约占85%,主成分为亚油酸(45~50%)、油酸(32~40%)。果实油含肉豆蔻酸、亚油酸、油酸、棕榈酸、棕榈油酸。(1)川楝含川素(toosendanin),根皮含量较高,干皮次之,枝皮较低;又干皮含量以冬季较高(0.30%-0.32%),春季次之(0.27%-0.29%),夏、秋季较低(分别为0.23%-0.25%及0.24%-0.27%)。另含楝树碱(margosin)、山柰酚、树脂、鞣质、香豆素化合物。(2)楝含川楝素,根皮含量略高于干皮;枝皮、嫩皮含量高于干皮和老皮;并在4-8月含量较高。另含其他苦味成分苦楝萜酮内酯(kulactone)、苦楝萜醇内酯(kulolactone)、苦楝皮萜酮(kulinone)、苦楝萜酸甲酯(methyl kulonate)、苦楝子萜酮(melianone)、印楝宾(nimbin)及印楝醛(ohchinal)。此外,含芸苔甾烯酮、豆甾烯酮、β-谷甾醇-3-O-β-D-葡萄糖甙等甾醇类化合物。


【中药化学鉴定】:薄层层析:硅藻土-煅石膏(1.3:0.2)加水6.3份制备薄层板,水分干后,于烘箱内逐渐升温至110℃,烘1h备用。点样后喷以丙酮-甲酰胺(4:1)为固定相,以苯-丙酮(3:1)为展开剂。显色前挥去溶剂,于120℃烘去甲酰胺,至无白烟产生时取出,趁热喷以0.125 %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硫酸(1:1),色点只应有两点,经实验证明,此两点为川楝素的互变体,可与标准品对照。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