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中医竟然在英国发展得这么好!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瞭望智库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3-1 8:35:22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英国公立大学开设“中医速成班”

  由于中医发展势头蓬勃,在中医诊所任职成了很好的就业方向,以至于英国的一些大学也开办了中医课程。

  当时Middlesex大学下设的健康和环境科学学院的负责人Henry Lee,是从中国香港来的。1997年,Henry Lee决定在Middlesex大学开设中医课程,按照中国的教学模式,教授针灸、中药和中医临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和皮肤科的内容都有所涉及,采用5年教学制,前4年上理论课,最后一年去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实习。这个模式从1997年开始一直进行到2005年。

  后来,由于北京方面的费用大幅度增加,也因为英国学生不想花费太多时间和金钱在学校学习,想要早点毕业赚钱,所以从2005年开始,Middlesex大学的中医班改成了4年制,主要学习针灸,实习也改为在学校基地完成。

  这些“中医速成班”培养出的学生水平如何呢?中医连锁店Herbmedic的老板陈晓轩曾经雇用过几个Middlesex大学中医班毕业的学生,事实证明,这些毕业生的水平与中国医生相去甚远,他们没有系统学过传统中医理论,很多人只会针灸,不会把脉,更不会开药。即使是做针灸,也只是照葫芦画瓢,达不到治病的效果,病人很不满意。不仅损失了病患资源,还损害了中医的声誉,让许多人认为中医是治不好病的。

  由于有机可乘,混水摸鱼的人比比皆是。最开始过来的医生都是资质很高的,后来好医生不够了,一些中医连锁店老板只好到下级医院去找医生,这些医生很多是厂医,退休后过来英国‘打游击’。还有很多人是西医出身,但来英国以后不能做西医,只能做中医,他们自己都不信中医,更不可能用中医治好病。

  大浪淘沙阶段:“三大打击”筛出了真正的实力

  英国政府的开明,促进了中医的蓬勃发展,但同时因为缺乏监管,而导致了中医行业发展失控的局面。

  英国政府渐渐发现中医诊所参差不齐的状况后,在2004年决定进行立法管理,也就是实行欧盟的《传统植物药法》,该法令要求包括中药在内的传统植物药必须向成员国主管部门申请注册,只有经审批同意才能在欧盟市场上继续作为药品销售和使用。

  英国政府允许有10年过渡期,也就是从2014年开始执行。在此之前,中医诊所已购入的中成药可继续销售,直到保质期结束。按照这条法令,所有中成药进口必须申请许可,而许可的前提是对中成药中的每一种成分进行检验。这项检测的成本很高,中药厂商对此没有兴趣,而中医诊所又没有实力承担。因此,直到过渡期结束,也没有中药通过注册。

  2008年的金融危机也给英国的中医药业带来巨大打击。英国经济整体下滑,失业率上升,收入普遍减少,中医药成了不少英国人从家庭消费中删去的对象。加上中医又面临着立法管理,前途未卜。汤淑兰称,从2005年开始,中医药在英国进入了“大浪淘沙”的阶段。

  开在商业街的连锁店租金太高,很多诊所因为看不好病,生意也变得不好,再加上以前能一箱箱出售减肥药、人参蜂王浆等中成药,现在中成药进口受到限制,很多店铺撑不下去都关闭了。还有一些水平很好的中医医生的诊所,因为不善于经营也倒闭了。大连锁店关门,小诊所也倒闭,很多好医生只好去了瑞士,或者被迫改行。

  Middlesex大学的中医班最初一届有30多个学生,到现在只有十几个人。一方面政府提高了公立大学的收费,从以前的免费到现在每年要付9000英镑学费,学习4年中医要花费3.6万英镑,而毕业后却不能确保找到工作,所以中医班的招生成了问题,现在这个班到2018年结业,之后就不再开中医课程班了。

  中医生意迅速滑坡还有很多其他原因,比如行业内的恶性竞争就是其中之一,因为竞争者的互相竞价角逐,中医连锁店的扩张后期,每收购一家店面,都要付出很高的价格。在生意惨淡的时期,光靠中医看病根本无法维持店面的正常运转。而许多店铺的房租合同都是长期的,不能中途终止,只好硬着头皮经营。为了维持店铺运转,应付高额的租金,中医店不得不动其他脑筋,增添了按摩等服务,其中也有个别特殊服务。

  行业的乱象也引起了英国政府的注意,从2012年开始,英国提高了工签的要求,首先对英语水平有了要求,雅思成绩要在7分以上,其次提高了最低工资水平,后来干脆取消了中医店申请办理工签的资格,现在,所有的中医店都不能再从国内聘请医生了。

  而对中医店生意造成致命打击的,还是英国政府对中成药进口的限制。出售中成药其实占了中医店收入来源的很大一部分比重。对中成药的禁止,也严重考验着中医师的职业水平,很多诊所因此无法继续经营,特别是一些主要靠出售中成药的诊所,不得不退出行业。

  中医业从巅峰跌入低谷,其实也不是全无益处,在大浪淘沙的重新洗牌中,那些混水摸鱼的“江湖郎中”已被清洗出局,只有真正有资质的中医师才能留存下来。汤淑兰、程铭钊以及梅万方和儿子梅栋理开办的诊所仍然经营得很好,张静和王以胜也依然忙得不可开交。

  平稳阶段:适者生存 中医馆也需要合理经营

  英国人开的中医诊所,经营得一直不错。很多中国人没有完全融入英国社会,没有真正了解英国市场文化,不理解该怎么去做,诊所的卫生条件、诊疗环境没能与时俱进,或者医生的英文和沟通能力有所欠缺,所以才会感到危机。

  梅万方已经过世,他的儿子梅栋理自小就接触中医,在父亲中医诊所已经工作了17年。他虽然不会说中文,但一生都活在中医里,深谙中医的精髓。

  与中医连锁店不同,梅家的中医馆只有一个店面,从不过度发展,只打造一个核心的经营中心,是他们的经营理念。

  梅栋理认为,连锁经营方式,不利于确保质量和声誉,因为连锁经营要有固定的模式,例如,麦当劳里每个汉堡包的牛肉煎多长时间都是固定的。而中医是非常灵活的东西,每个患者的情况和对药物的反应都不一样。所以,把所有高质量的中医师,集中在同一个地方,让他们可以相互交流,交换看法,这比开设大量分店,每个店面放置一名医生要好很多。

  梅栋理认为,中医连锁店走入经营困境,除了外界的客观原因,很多问题也产生于自己本身,产生于经营者短视和利润至上的经营模式。这些经营者并无医学背景,绝大多数都是商人,在英国各地都采用统一的商业模式经营——在商业街开店、采用“1+1+1”(一个医生+一个按摩治疗师+一个接待员)的经营模式,不是按照实际需要而是按照疗程收费。这种模式短期内收益很大,但是缺少可持续发展性。

  许多中国中医的做法与此相反,会参考病人的病例,提供免费咨询,而且当其认为无法用中医治疗时,就会推荐病人去医院接受西医治疗。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