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马兜铃酸事件:问题须重视 恐慌没必要 |
作者:栗征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1-1 9:04:26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在社交媒体上,中药“火”了,以一种中医药人可能不太愿意看到的方式。 10月18日,美国《科学转化医学》杂志刊发了一篇研究马兜铃酸及其衍生物与肝癌相关性的论文。文章认为,马兜铃酸广泛涉及我国及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肝癌发生,提示马兜铃酸可能是肝癌发生的重要风险因素。 因与每个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此事引发广泛关注本不足为奇。然而,一些媒体的传播却把矛头直接对准了中药,诸如“我国肝癌高发与含马兜铃酸的中药相关”“中草药导致肝损伤”“有毒中药千万别吃”等言论不胫而走。事实上,马兜铃酸与肝癌发生的相关性尚缺乏直接证据。专家表示,一些中药可能存在毒副作用,这确实值得警惕,但不必感到恐慌,更无需因噎废食,对中医药全盘否定。 马兜铃酸致肝癌尚无直接证据 如果认真阅读这篇论文就不难发现,该研究仅能说明,肝癌的发生可能与马兜铃酸有关。没有直接证据显示马兜铃酸以及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会导致肝癌。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主任、全军中医药研究所所长肖小河认为,该文章提示了马兜铃酸或为肝癌发生的风险因素,但目前尚缺乏直接和确凿的证据。他具体解释,首先,在该研究中,病例的服药史不明确,患者是否服用含马兜铃酸相关制剂及其药物种类、成分含量、服用剂量、时间疗程、基础疾病等情况都不清楚;其次,该研究的关键病例数较少,取样代表性不足,难以反映不同国家和地区肝癌发生的客观真实性;再次,相关的安全性风险信号缺少完整的证据链,马兜铃酸及其衍生物与相关基因突变、肝癌之间的因果关系有待进一步证实。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梁爱华长期从事中药安全性研究。针对马兜铃酸的毒性,她的团队用大鼠进行过比较充分的动物实验,但并未观测到对肝脏的影响。也就是说,目前,马兜铃酸与肝癌的相关性没有得到动物实验的支撑。 梁爱华表示,除马兜铃酸外,还有其他致癌物能够造成该论文所描述的基因突变。在我国及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乙肝是导致肝癌的主要诱因,这是医学界的共识。但按照该论文逻辑,马兜铃酸已成为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肝癌发生的主要因素,这显然与现实情况和医学常识相悖。此外,该研究中,台湾的98例肝癌样本里有88例是肝炎病毒阳性,这些病例的肝癌是否与肝炎有关,同样有待进一步研究。 10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谢院生教授、陈香美院士就此事在《中国医学论坛报》发表文章。文章称,该研究并没有提供马兜铃酸导致肝癌的直接证据,更没有中药导致肝癌的直接证据。 使用含马兜铃酸中药有严格限定 马兜铃酸并不是第一次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1992年,比利时发生马兜铃酸肾毒性事件。此后,马兜铃酸具有的肾毒性逐渐为人所知,2002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入第一类致癌物。 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天仙藤、马兜铃、细辛等中草药确实含有马兜铃酸成分。随着对马兜铃酸毒性认识的不断深入,我国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这些药物的限制也在不断加强。2008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制定《含毒性药材及其他安全性问题中药品种的处理原则》,要求加强对相关药物的研究和管理。目前,马兜铃酸含量高的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等药材已被禁用,含马兜铃、寻骨风、天仙藤和朱砂莲4个药材的中成药品种按处方药管理。最新版《中国药典》仅收录细辛、天仙藤和马兜铃3种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草药,对其使用方法也有明确限制。 以细辛为例,其马兜铃酸含量必须低于十万分之一。按照规定,病人每天服用细辛的量为2~3克,其中马兜铃酸的含量不超过30微克,且马兜铃酸水溶性差,煎煮过程可以降低其含量。因而,病人服用的药物中马兜铃酸含量极低。而任何毒性都与剂量有关。梁爱华介绍,除特异质反应以外,药物的毒性包括致癌性与剂量和用药时间有关,国际上通常也是通过对有毒物质制定限量标准来保证安全性。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中药师刘绍贵表示,无论中西药物均有两重性,即既有治疗作用,也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重要的是用之得当,用量把握准确,且中病即止,不过量、持续使用。如砒霜,其毒性众所周知,但其治疗白血病的功效亦是举世公认的。此外,不同于西药,在很多时候,中药复方配伍能有效抵消某种中药的毒性反应。复方配伍讲究“君、臣、佐、使,生克制化”,在保证复方药整体效果的同时,降低单味药可能产生的毒副作用。当然,中药必须严格掌握剂量与疗程,辨证、合理使用。 应正视中西医思维方式差异 一篇科研论文在大众媒体和社交媒体上成为关注的焦点,如果能促使关注者提高安全用药的意识、增进对中医药知识的了解,自然是一件好事。但在传播过程中,如果过分夸大中药的某些特殊效应,无视中医药的学术规律,用西药标准评价中药,就可能引发用药恐慌,造成恶劣影响。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副研究员程志立认为,此事折射出中西医思维方式的差异。如果不能理解中医调和思维和辨证论治原则,忽视中药复方配伍对毒性的消解,坚持用西医药思维审视中医药,把矛头对准某些特定的中药成分,必然会造成误解,甚至引起不必要的争端。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药理毒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高月领衔的团队曾以“中药安全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高月强调,依据化学药物的致毒机制来推演中药的毒性是片面的,不符合中药安全性研究的特点和规律。她建议,一方面,将中医药的传统学术理念广为宣传,让人们了解不当使用中药的危害性。不要因为某些中药不含有所谓的毒性成分就随意乱用,更不要在滥用中药出现问题之后,又不负责任地将罪责推向中药的毒性成分。另一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研究,科学阐明安全、合理用药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介绍,在相关部门安排下,中国中医科学院将尽快开展对肝癌患者回溯性调查等研究。张伯礼说,“由中药安全性问题引发的社会舆论关切,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以严谨的科研和准确的数据来回应。对于中医药人来说,百姓的用药安全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