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抗疫中医人:上海中医药大学曹敏,用中医药为家乡人民撑起一片天
作者:记者崔芳  文章来源:新民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3-27 0:39:43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行程太匆忙,来不及和家人告别,便踏上了武汉的征程。不过在女儿小小的脑海里,我如一名剑客,能将新冠病毒一一消灭。于是带着单位的期盼,带着家人的期许,我毅然前行。刚来到武汉,迎接我们的是一场雨雪,顶着-3℃低温,从机场赶回酒店,深夜我们匆忙搬运医疗物资,稍微休息了一会儿,一早我们就马不停蹄奔赴雷神山医院,到场一看,现场还是一片工地,医院还是一个简易的工房,但想想10天建造一所医院,已是奇迹,看看外面辛勤劳作的工人,深深体会到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这也让我深深为“中国速度”骄傲,而支撑这种速度的是人民的团结与信念。


时间紧迫,由于接管的病区尚未完工,我们自己搬运物资,规划布局病房,忙得不亦乐乎,同时还要进行操作演练等,常常忙碌到深夜,但也咬紧牙坚持下来了。“娘家”龙华医院将各类保障物资源源不断送过来,科室同事也对我们关怀备至,趁着医院送物资的机会,赶紧给我们夹带点“私货”,甚是感动。

 

图说:曹敏在火线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尽艰辛,病房总算于2月20日起收治患者了,我作为接收第一批患者的医生,穿好防护服、隔离衣,戴好护目镜、防护面屏,早早进入隔离病房,焦急而紧张地等候病人。患者是被专车接送而来,原本空荡荡的病房,一下涌进41位患者,看到患者如释重负却又心事重重的样子,让我意识到形势的严峻。正式开始工作,分诊、安排床位,带领患者进病房,说实话,首次面对新冠肺炎患者难免有些紧张,但身上的责任不容我们想太多,务必井然有序地把每一位患者安排妥当。


一位60多岁的患者,她儿子也是战斗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她呼吸困难、发热、气促、胸闷,氧饱和度只有80%,为了让儿子安心上班,她自己忍受痛苦和恐惧,默默承受,见到我,她紧紧抓着我的双手说:“医生,我一定好好配合你治疗。”另外一位患者,病情严重,吸着高流量的氧气,依然不能缓解胸闷、气促等症状,她面色发绀,躺在平推车上推进来,一问才知她已予抗生素、抗病毒、激素等方式治疗10余天了,但效果不好。望着他们焦急的眼神,默默下定决心,我一定要以最大的努力,救治每一位患者,每位患者背后都有一个大家庭在等着他平安归来!几小时下来,身上已经湿透了,摘下护目镜,里面全是水,而这就是我每天的工作状态。


SARS疫情那年,中医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依然坚信中医药治疗必定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于是我看温病、读伤寒、搜文献,不断总结经验。救治病人,中医先行,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运用中药汤剂、针刺、艾灸、穴位敷贴为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运用中医冥想减轻患者焦虑情绪。一个月内,病区接收病人破百,出院60余人,其中危重者20余人,我也深深体会到了中医的魅力,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们中医人的信念,中医药必定能够撑起一片天。


我出生于湖北,有语言优势,懂当地方言,便做起了兼职翻译,为医患传递病情信息,架起了病人和医生、病人和护士之间的桥梁。我还积极与病人沟通,进行心理安抚。犹记得有2位新冠肺炎患者,呈谵妄状态,与其他人完全无法沟通,我便自告奋勇,作为他们的管床医生,经受被攻击、被感染的风险,为他们悉心救治。其中一位患者不吃不喝,又哭又闹,反复拔针,毫不间断,镇静药物效果亦不佳,生恐他跌落床下,就时时陪伴。后又深夜带着病人做检查,接待会诊,终于安全处置完病人,大家也算松了口气。


我长年从事急诊工作,经常无法陪伴家人,心中甚是愧疚,但家人对我很是理解,此次驰援武汉,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让我充满了力量。同学们、朋友们的声声问候,让我倍感鼓舞,医院对家里的照顾让我无比温馨,上级领导的慰问让我们信心十足,同事朋友的鼎力相助让我们无畏艰辛,战友们的齐心协力让我们披荆斩棘。


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是一滴水,力量十分微弱,但我们聚在一起,共同努力,就可以成江成海,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我相信国家、相信人民,相信一起并肩作战的医务工作者,通过多方面的精诚合作,一定能战胜疫情。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