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医疗信息化建设』有多大操作空间?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拿铁猫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5-28 10:13:01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在两会提案的众多关键词中,不乏有“信息化建设”、“互联网医疗”这些字眼出现。随着云技术、5G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互联网医疗”的概念,一直被津津乐道,可谓前景良好,实则处境尴尬。

就目前而言,医药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和互联网医疗有多大的操作空间?

大前提——稳就业、保生产

无论是18年中央提出的“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还是今年提出的“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都表现出我国近几年在经济攻坚战中,由进攻转为防守的态势。

基本上,就是为了应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脱贫攻坚最后阶段+疫情后经济恢复的三重夹击。

为整治医药行业出现的问题和乱象,医药改革和信息化建设是必然。一方面,因疫情暴露出来,在基层治理方面的问题,可以借由信息化建设加以改善,另一方面,利于政府掌握更加全面的信息来统筹和把控,实现更有效的监管。

而基于稳定经济、稳定就业、保障民生的大前提,今年主要目标大体是安然度过这个战略相持阶段,不出现经济上的大问题,再进行下一步的经济攻坚。

同时,医疗的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前期大量投入、中期人为管控,而且工作量很大,现在的医疗健康信息数据采集系统分散、数据标准不统一。

仅就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或许不会有太严格要求,对于这些管理方式和方法的优化,也不会走的太急。虽然依旧维持质量,但可能为企业适当放宽一些限制。简而言之,先活下来,再谈别的。

信息平台建设——技术高,认可度低

在技术层面上,各企业在医疗领域的数据处理能力、多样化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颇见成效,包括医院样本数据库、实验室管理、健康数据平台等。

最近,我国医疗器械唯一标识数据库对外开放共享,公众、医疗器械企业和医疗机构等都可查询使用。更重要的是今年10月起,国家药监局将组织开展心脏起搏器、冠脉支架等9大类64个医疗器械品种的唯一标识实施工作。这意味着,我国的第一批医疗器械“电子身份证”将落地,落地后每个医疗器械都将能追根溯源,实行实名制管理。

另外,在服务方面,智慧医院和互联网医院建设、预约诊疗等改善医疗服务成果在应对疫情防控方面发挥了重要效能,在线医疗、医药、医保服务进入快速增长期,互联网+医药健康行业得以迅猛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已有互联网医院近200家。

可是目前,互联网医疗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缺乏有效监督。

对于患者而言,医生的专业程度和权威程度是考虑就诊的重要因素。得了小病或许可以通过网络诊疗、网上购药,足不出户的解决,但是遇到大病第一选择还是去医院。隐私泄露也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别看了一场病,后续每天都有看病的广告精准推送。

医院动力不明确

医院有很强的动力去进行会诊,增加科研教育和疑难病大病的治疗实力,但这些病例很多要从基层获得,要进行远程医疗首先有一笔前期的技术投入,然后才是会诊费用。而目前,基层的医疗技术发展非常困难,没有什么能力进行科研和大病投入,与其他医院的利益分配很不明确。

再加上医生在晋升上需要提供研究成果,医院在大病和疑难病的案例库上更倾向于封闭式研究,不对外公开自己的病例。在这种环境下,强推互联网诊疗有可能加大医生的工作量,更大地挤压医生的时间。因此医疗数据的共享和大范围衔接的动力都很不明确。

总的来说,尽管目前互联网医疗有着很多利好消息,但仍存在相关政策不完善、技术门槛高、普及度低等问题。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建设,绝不单单只是“平台”建设的问题,而是“通道+枢纽+网络”的共同建设。乘着医疗行业的“新基建”,互联网医疗想要迎来井喷,靠的不只是更新的技术,而是需要恰当的机遇,为“信息变革”提供支撑。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