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高校“医学热”!医学院为何成顶尖大学标配?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青塔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7-31 11:25:48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高校“医科热”:医学院成顶尖大学标配

从国家层面来说,高校兴建医学院当然是好事,这次疫情,给我国的医疗教育事业敲响了警钟。我国正面临着严峻的医学人才缺口,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执业医师数仅321.1万人,每千常住人口仅拥有医师2.29人。

在“健康中国”的建设背景下,发展医学院成为当下高校建设的重中之重。

不仅是立足国家战略,服从大局需要,那些合并了医科大学的高校用实力证明,拥有医学院对高校建设大有裨益。

如果说教学是一所大学的立校之本,那科研则是一所大学的强校之本,医学院的建设无疑能为学校科研资金与项目总量的提升提供极大助益——拥有医学院的高校能申请到更多科研项目。

从备受国内科研人员关注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来看,从2000年到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部分,资助总额从1.12亿元增长到46.51亿元,增长了约40倍。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批准资助金额111.27亿元,其中医学科学部批准资助金额25.21亿元,占比22.66%,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八大学部中位居第一名。

上海交通大学自2005年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以来,发展势头惊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上连续多年保持国内高校第一。2019年,上海交通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科学类项目数占总项目数的52.7%。

医学科研经费的获得又助推着大学排名的上升,学科分类中,医科是一个单独门类,对于一所没有医学院的大学来说,从零到有,是引爆一切的奇点:一所实力强劲的综合性大学,应该理工农医各学科齐全。

老牌医科大学在前,高校医学院如何突围?

高校医科热也引发了不少争议,有人认为这是“不务正业”,老牌医科大学耗费几十年的的时间,才有了现在的实力和口碑,高校兴办医学院,如果不能解决附属医院和医学培养体系的问题,只会是浪费资源。

医学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经历医学院校教育的毕业生只是医生的“半成品”,确保合格医学人才走向临床岗位才是关键。医学的性质要求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紧密衔接,想培养出高质量的医学人才,拥有优秀的附属医院非常重要。

事实上,在2000年高校合并潮过后,留给高校们的好医院已经不多了。

2015年,中国科学院大学在北京成立了存济医学院后,就面临着没有合适附属医院的窘境。虽然北京拥有数量众多的优质三甲医院,但绝大多数医院已“名花有主”。2001年自建医学院的清华大学,也仅拥有一家三级综合医院——北京华信医院和一家二级甲等医院——清华玉泉医院。

为破局,国科大选择把目光投向全国,最终将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宁波市第二医院、深圳市光明新区人民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等医院收为自己的附属医院。

高校建设,最终还是要落脚到人才培养,走自建道路的高校需要认识到医学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应该结合本校的学科优势发展医学,而非照搬传统医学院校的模式。

 

四川大学“三中心一平台”助力打造一流医学

不少理工见长的综合类院校在自建或共建医学院时,都不约而同地以“研究院”命名,人才培养方向也更侧重于医学研究。如:北京理工大学医工融合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西北工业大学医学研究院等等。

 

另外一些高校则突破原有的医科本身边界,实现多学科、多领域结合,高校医学院多以“医工结合”的交叉学科研究实体作为发力点,强调差异化办学。

天津大学在传统医学的基础上,确立了建设以医学与工学教育结合为核心的“新医科”思路。 “新医科”指的是新兴智能医学,即传统医学与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进行融合,是近两年高校兴办医科时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个词。

 

天津大学医学部

想要往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医学的支撑必不可少。依托高校在自然科学上的积累,配合人文社科教育,促进医学的跨学科融合,从而带动其他学科,形成高水平学科群。

在国家双一流建设启动的背景下,发力医学无疑是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办好一所医学院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期间大量资金和师资投入,至于成果如何,尚需时间的观察和实践的检验。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