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余艳红: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作者:陈强  文章来源:健康中国观察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7-20 21:19:22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二是创新性建立中西医结合救治工作模式。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召开定点医院中西医结合救治工作会议,对建立新冠肺炎中西医结合救治机制、强化中西医会诊制度等作出密集部署,探索形成了以“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新冠肺炎中西医结合救治模式,充分发挥中医、西医两种医学叠加作用,极大地提高了临床救治效果,开创了我国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的新局面。

三是加强中医药临床科研攻关,有力支撑临床救治。坚持边救治、边总结、边研究,不断优化中医治疗方案,纳入第三版至第八版国家诊疗方案。深入发掘历代瘟疫防治经验,总结前期临床救治经验,筛选了以“三药三方”为代表的一批有效方药,纳入国家诊疗方案,在临床救治中广泛应用,并以“三药三方”为重点开展海外注册攻关。目前,“三方”都已获得国家药监局注册,即将上市。

实践充分证明,中西医并重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具有显著优势,中医药与西医药相互配合、优势互补,为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医药这个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屡经考验、历久弥新,依然好使管用、经济易行,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值得进一步坚持和发扬,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健康中国观察》: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加快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与特色发展方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有哪些工作着力点?

余艳红: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高度重视、寄予厚望,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重要论述,为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遵循、指明前进方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做到“两个维护”,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示中医药担当作为,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加快走出一条符合中医药特点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第一,坚持党对中医药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机制。紧紧抓住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这条主线,紧扣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这个重点,坚持党对中医药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依法发展中医药,切实加大投入,以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和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为抓手,加快形成有利于中医药特色的“三医联动”的新机制,加快构建有利于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法规体系、政策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标准体系,创优中医药发展环境。建设一批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打造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第二,推进建高地补短板夯基层,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以提供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为目标,统筹功能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建设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围绕重大疾病、优势病种,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促进优质资源提质扩容和均衡发展。加快补齐中医医疗机构短板,到2022年基本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力争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

第三,始终坚持姓“中”定位,提高优质特色中医药服务供给水平。发挥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促进公立中医医院树牢姓“中”定位,不断强化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办院模式和服务功能。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做优做强骨伤、肛肠、儿科、皮科、妇科、针灸推拿以及心脑血管病、肾病、周围血管病等专科专病,夯实感染性疾病科、急诊科、ICU等支撑专科,以专科发展带动诊疗能力和水平提升。加强各级各类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传承名家学术思想,提高中医诊疗水平。打造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级版,实施中医药特色康复能力提升工程,不断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提高中医院应急和救治能力,建设一批高水平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聚焦重大疑难疾病,实施中西医临床协作,放大两种医学叠加优势,提升重大疾病临床疗效,促进诊疗模式创新。深化“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为民办实事活动,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让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

第四,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根本在人才、短板也在人才。坚持把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突出强化中医药人才建设这个重点,实施重点人才专项,努力培养一批经验丰富的国医大师和临床大家、一批功底扎实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巩固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主阵地”地位,改革课程体系、创新培养模式、优化专业结构、突出实践能力、强化经典教育,培养能看病、会看病的中医大夫。加大活态传承力度,继承好和发展好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确保薪火相继、代代相传。
第五,加强中医药科研和创新,促进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中医药领域的科研项目设计、科技资源配置、科技活动开展,要紧扣阐释原理和讲清疗效来开展,把论文写在临床实践上、写到提高疗效上。加强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夯实守正创新的根基。围绕中医药重大科技问题、中医药优势病种、中医药关键技术,布局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医学类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力争在重大疾病防治、重大新药创制、重大技术攻关等方面实现突破,以创新推动学术发展、以创新提升竞争能力。深化循证医学研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研究阐释,遴选推广一批优势病种、基层适宜技术和疗效确切的中成药。

《健康中国观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为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有哪些布局性举措,以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余艳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统医药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文明互鉴、维护人民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药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以其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受到许多国家民众广泛认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位推动中医药“走出去”,与多个国家元首倡议加强中医药合作,倡议举办金砖国家传统医药高级别会议、上合组织传统医学论坛。
目前,中医针灸、藏医药浴法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同多个国家分享中医药诊疗经验,选派专家赴外开展生命救援,展示了中医药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中医药已成为中外人文交流、文明互鉴的亮丽名片。下一步,我们将紧扣“一带一路”建设,立足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更好地造福人类健康。

第一,加强中医药抗疫国际合作。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全程深度参与,与西医药一起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八版诊疗方案,成功推出“三药三方”等一批有效中药,疗效得到实践检验。继续深化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推动传统医药在抗疫中发挥更大作用。愿意同有需求的国家分享中医药防控救治经验,佑护各国人民生命和健康。

第二,深化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实施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加强中医药海外中心和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采取市场化方式,与有合作潜力和意愿的国家共同建设一批中医海外诊所、海外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友好中医医院和中医药产业园,推动设立中医药国际合作基金,支持相关机构与海外科研机构和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在中医药基础理论、临床疗效、国际标准等方面深化合作,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优势互补、交流互鉴。推动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与交流互鉴,打造一批中医药对外宣传品牌。

第三,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加强传统医学领域的政策法规、人员资质、产品注册、市场准入、质量监管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为中医药机构“走出去”搭建平台。加强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吸引境外消费者来华接受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培训、文化体验。大力发展“互联网+中医药贸易”。支持中药产品开展海外注册。建设中医药服务贸易统计体系。积极参与中外自贸协定谈判、国内自贸试验区建设等相关工作。

第四,打造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桥头堡。建立健全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共商共建共享体制机制,建成一批覆盖大湾区的高水平中医医院、中医优势专科和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充分发挥香港中药检测中心和澳门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优势,建设和推广国际认可的中医药标准,支持港澳地区做大做强中药产业。支持香港积极探索拓展境外中医医疗服务模式。以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为载体,打造“中国服务”品牌,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