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用“拔火罐”打疫苗!华人科学家新发明将免疫应答提升100倍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学术经纬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11-15 11:10:03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进入21世纪后,核酸疗法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且已经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以及疫苗研发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这种疗法的基本原理是,经过编辑或人工合成的DNA或RNA片段进入宿主细胞后,使用宿主自身的细胞器来指导合成目标蛋白质,实现特定的功能。

在新冠疫情中,基于该原理的疫苗已经大放异彩。以mRNA疫苗为例, mRNA进入宿主细胞后,会指导细胞产生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片段,从而激发人体的免疫应答。

在核酸疗法中,一个关键步骤是转染(transfection),也就是让DNA或RNA片段穿过细胞膜,从而分别进入宿主细胞的细胞核或细胞质中。这一步也是整个核酸疗法的一大难点。

如果不采取额外的保护机制,即使DNA或RNA片段被注射进宿主的组织中,它们也难以进入宿主细胞,只能在细胞外基质中迅速降解。因此,在研发mRNA疫苗时,为了帮助mRNA分子跨越细胞膜,研究人员使用脂质纳米颗粒来包裹mRNA。而DNA片段的转染难度更大,目前最常用的辅助手段是用电穿孔来打开细胞膜,但这种手段往往会造成副作用,例如炎症、疼痛和组织受损。

有没有办法更加安全、便捷地运输DNA片段?近期,来自美国罗格斯大学和韩国生物制药公司GeneOne Life Science的研究团队利用一项类似于拔罐的技术,成功实现了这一目标。

在中国、中东、古希腊等地的传统医学中,拔罐都占据着一席之地。拔罐疗法的基本原理是将加热的罐子置于皮肤上,产生负压,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尽管该疗法的有效性仍然缺乏严格的临床证据,但这个过程产生的局部负压,却为实现转染提供了诱人思路:如果利用抽吸技术在皮肤上形成局部负压,这时皮肤细胞会受到张力而变得松弛,从而让核酸分子更容易跨越细胞膜。

基于这个思路,研究团队在一项小鼠实验中,测试了利用该方法递送一种新冠DNA候选疫苗的效果。他们首先向小鼠皮内注射了新冠疫苗,这时疫苗中的DNA片段位于皮肤细胞外。随后,他们用一次性塑料杯连接真空泵,在小鼠背部的皮肤上抽气,形成短暂的负压。

▲实验装置示意图(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实验结果令人惊叹:疫苗中的DNA片段成功进入小鼠的皮肤细胞中,并且引起了强烈的免疫应答——在一组对照实验中,由此诱导的免疫应答是直接皮下注射DNA疫苗时的100倍。此外,相比于传统手段,这项新技术简单易行、无痛且无副作用。

▲经过直接注射与结合了抽吸过程后,小鼠体内新冠病毒抗体浓度的变化情况(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林灏教授指出,这种手段为基于核酸的疗法和疫苗的实验室和临床研发,提供了一种简易、廉价、易于规模化的平台。尤其是对于递送DNA疫苗,该手段与传统方法相比有着诸多优势:“这套装置成本低廉、使用简单且容易充电或更换电池,医务人员只需要少量训练即可掌握使用。此外,由于此方法无疼痛不适,患者接受度非常高。”

一旦上述优势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得以体现,那么DNA疫苗本身的优势也将显现。DNA疫苗不仅能引起强大的细胞免疫应答,而且无需冷链物流,最终可以触及到偏远、缺乏资源的贫穷地区。

由于在小鼠实验中效果显著,这项新技术配合GeneOne Life Science公司的GLDS-5310新冠DNA疫苗的人体临床试验正在进行。目前,1期临床试验已经验证了该技术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临床试验已经进入2期。林灏教授介绍,与目前已发表的核酸类疫苗相比,该方法产生了更卓越的T细胞免疫应答。

注:原文有删减

参考资料:

[1] Emran O. Lallow et al. Novel suction-based in vivo cutaneous DNA transfection platform. Science Advances (2021). DOI: 10.1126/sciadv.abj0611

[2] Combining ancient and modern medicine, scientists use cupping to deliver COVID-19 vaccine in lab tests. Retrieved Nov 5, 2021 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933436?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