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南方医科大学(第一军医大学)建校71周年】 医学“教科书式”追星,致敬创校史上这些最亮的星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南方医科大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10-24 13:47:56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黄家驷(1906-1984)著名胸心外科学家和医学教育学家,中国心胸外科学和生物学工程学的奠基人之一。1950年参加上海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奔赴东北前线,担任总队长兼第二大队大队长。 1951年,黄家驷(居中)率队奔赴朝鲜 1950年12月15日,上海医务界成立了上海市医务工作者抗美援朝委员会,为了响应党中央的号召,黄家驷不顾两个年幼患病的孩子,在妻子的支持下,率先在上海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的主任医师会上报名。由上海医学院组成的第二大队驻扎齐齐哈尔第二陆军医院,他们和第二陆军医院的医务人员紧密团结,忘我工作,帮助部队医院建立正规化的制度,将内科、外科重新编组进行专科治疗、专科教学。在短短六个月内进行手术942次,其中大手术204次,外科死亡率仅0.6%,全队未发生一例医疗事故。 上海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第二大队大队长黄家驷(右二)、副大队长钱悳(右三) 钱悳(1906-2006)著名传染病学专家和医学教育家。长期从事临床医疗、教学和医学教育工作。
钱悳时任上海抗美援朝医疗志愿队第二大队副队长 1951年,已是教授、专家的钱惪担任医疗队第二大队的领导,在医疗工作中却像一名住院医生一样,常守护在危重病员身边,抢救了不少生命垂危的“最可爱的人”,并荣立了二等功。同时,在志愿军战士大无畏精神的感召之下,他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面对鲜红的党旗,他庄严宣誓:“把智慧和生命都交给党!”8个月的抗美援朝医疗任务完成以后,已经返回上海的钱悳胸腔澎湃,创作了《我怀念着你们》在《文汇报》上发表。 虽然我们远隔关山,但我怀念您们,不论在前方或后方,我们的精神一致,我保证在今后工作中一定会像以前一样献出我的力量来支援您们。 ——《我怀念着你们》 这段共同奋斗的日子在钱悳心里分量很重,直到晚年,他还多次在家饱含热泪,挥舞着手臂,唱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1951年,上海市第一批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结束后留影(右一为钱悳) 林兆耆(1907-1992)著名内科学家、消化病专家和医学教育家,中国消化病科学的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内科学医疗、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 林兆耆教授 1951年抗美援朝期间,林兆耆报名参加医疗队,被任命为第一大队技术顾问团顾问。军医学校当时医疗条件十分艰苦,林兆耆率领医护人员一边争分夺秒抢救伤员,一边还自编教材为学员讲授内科学和传染病学等,并在医院内制订了《杜绝医疗事故公约》,有力地保证了医疗质量。当他得知敌人在朝鲜发动细菌战,他在短时间内赶写出版了《急性传染病手册》,该书封面由陈毅题签。 上海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第七大队归来时在车站上接受献旗 陈灏珠(1924-2020)当代心脏病学主要奠基人之一,著名心血管病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事心血管内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71年,为推动我国心血管病介入性诊治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主编的《内科学》《实用内科学》等是我国在该领域的经典巨著,影响着一代代的医学生和临床医生们。 1951年,加入上海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的陈灏珠 1951年冬天,陈灏珠随上海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驻于东北军区第二陆军医院,治疗从朝鲜前线转送下来的伤病员,同时参与创建东北军区军医学校。他是上海市抗美援朝医疗手术队队员,同时担任学校寄生虫系主任。他和队友们忙碌在齐齐哈尔东北军区第二陆军医院,一次大仗打下来,伤员人数难以统计,许多伤病员要就地救治,又紧急又疑难的在沈阳先救治,沈阳解决不了,这些病人就送到齐齐哈尔救治。 陈灏珠(第二排左五)参加上海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