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人工智能+中医药”轻量化发展前景广阔
作者:作者徐弘…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1-22 16:46:47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十四五”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加快中医药关键数字技术攻关,其中包括开展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集成应用研究,探索一批中医药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并且鼓励和支持智能中医设备研发及应用。相关赛道前景广阔,同时现阶段也面临一些难点挑战。

业界探索人工智能赋能中医药

在广东东莞的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内一些特别的中医特色诊断仪器引人注意。

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和东莞松山湖管委会共同出资成立的中医药特色健康服务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在中医体检项目中广泛应用中医问诊量化辨证诊治辅助系统、红外热断层扫描仪、经络检测仪等数字化设备,将中医“望、闻、问、切”的传统主观诊断结果以数字量化形式展现,专业的中医专家团队对数据结果进行临床分析,为体检客户提供健康指导。

东莞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数理工程研究院的科研团队正在同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相关团队合作,希望通过手机拍摄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面相、舌象、脉象等的自动诊断。“目前技术相对成熟,但需要中医临床专家来标定舌象、脉象的分类,比如某种电子波形是中医上的某一个脉象,通过大量样本输入和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系统有望被训练用于辅助看诊。”东莞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数理工程研究院副研究员黄晓其说。

业内人士认为,人工智能技术为中医诊察现代化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卢光明说,借助人工智能对中医“四诊”进行数字化和标准化,近年来国内已有相关研究成果,最开始从“望、闻、问、切”单模态探索,如今逐步发展到“四诊”融合。

卢光明研究团队提出“医学生物特征识别”的方法,用标准化、自动化的信号采集技术将摸脉、声音、气味等信息采集起来,然后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特征分析,并把异常的特征提取出来,最后再运用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数据挖掘等技术对其进行建模,目的是实现中医分析的客观化、规范化。

中医AI“轻应用”起步

近年来,不少团队正在基于互联网、移动端的传感器采集舌象、面相等,进行体质辨识、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开发,已有多款App或小程序面市。

2019年,广东省中医院教授杨志敏团队与相关企业合作,推出一款名为“望舌问膳”的小程序。用户只需将自己的手机拍舌图片上传,通过简单几步就可得出个人中医健康状态分类报告以及药膳调养指导。

据运营团队介绍,该平台运用中医舌诊方法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采取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模式,通过大量数据训练物体检测、语义分割模型,抽取裂纹、齿痕、斑点等舌象特征,分析用户体质寒热、虚实等情况,提供调理方案。截至目前,该平台累计使用量已有140万人次。

前景与挑战并存

人工智能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同时也面临挑战。

除了辅助中医诊断、辅助中医药健康管理外,当前,人工智能还在挖掘中医药数据、辅助鉴别中药、辅助中医药教育等领域应用取得进展。例如,东莞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数理工程研究院人工智能中药鉴别团队与广东省药品检验所合作,建立了能够快速识别陈皮的鉴定工具,能有效区分药材造假、掺假、掺劣的情况。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中医药领域也面临一些痛点,相关业态仍待成熟。

首先是中医药健康数据标准缺乏,专家提出,“AI+中医药”相关产业要进一步发展,无论中医诊断还是中药质检,都应有相应的标准进行指导,行业才能更健康快速发展。

其次,中医药数据基础还有待完备。卢光明认为,人工智能模型需要海量数据的学习,舌象、脉象等数据需要长时间积累。此外,“AI+中医药”赛道还需解决先进传感器等相关技术挑战,专家表示,当前人工智能的中医药应用技术有待进一步发展。“任何一种技术的落地应用,都需要遵循从基本原理突破到产品初步成型,然后到成熟和完善。”卢光明说。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