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药监局曝光十大骗术 午夜卖药广告尽是托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5-22 11:23:28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今年315期间,深圳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总结出药品市场十大典型骗术,归纳出这些骗术六大显著特征,以更好助市民识破骗局,理性消费,主动维权。这是大骗术归纳起来有几个特征:一是将一些功能不确定的产品或保健品等普通产品冒充功能强大包治百病的高科技产品或药品;二是将老年人作为主攻对象;三是通过感情亲近,广告、义诊讲座、免费体验甚至外出旅游等方式对消费者进行诱导;四是产品一般集中在降压、降糖、降脂、美白、减肥等慢性病及美容方面;五是在中成药、保健食品中添加非法违禁成分,使其见效更快;六是利用互联网、邮购及电视购物等渠道销售。

  [骗术1] 卖药网站扮权威

  非法卖药网站悬挂机构名头通常很大,伪造政府部门或机构名义推荐药品,或者以电话订购、在线订购方式让消费者汇款邮购药品。网站页面充斥大量以“老干部”、“权威专家”名义的虚假宣传。

  提醒:目前我国合法售药网站仅41家。经药监部门批准的合法网站,可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方网站查到。

  [骗术2] 义诊讲座卖神药

  “健康讲座”和“义诊”组织者选择在社区、老年活动站等地,冒充医师免费测血压、血糖等,或通过某种手段获老年消费者电话、家庭住址,不时打电话问候甚至登门送药,引诱老年人购药。

  提醒:不要听信“健康讲座”体检结果和当场推荐治疗仪及药物疗效。

  [骗术3] 免费体验挖陷阱

  不良商家以免费体验手段,包治百病医疗器械或保健器材忽悠老年人,有些体验中心对前去体验的老年人张口闭口叫“爸妈”,骗取信任,使老年人对工作人员的话深信不疑。

  提醒:保健器材和医疗器械对疾病治疗或康复有辅助功能,但不可能治疗数十种疾病,甚至包治百病。

  [骗术4] 治病药械多无证

  市场上号称包治数十种疾病,甚至包治百病的药械实际多数属无证产品,包装、标识和广告词没经过审核,通过“老友”或“人人都说好”“一般人不告诉”暗示药械“疗效显著”推销。

  提醒:购买时注意查看是否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部门批准注册,最重要的是勿购买未取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的无证产品。

  [骗术5] 快速美白汞作怪

  非法商家利用女性爱美心理,添加超量汞大肆推出快速美白产品。

  提醒:国家早已明令禁止工业染料用于化妆品生产,对美白、祛斑、染发等特殊用途化妆品不要抱有“快白急黑”的想法。

  [骗术6] 赠药多数没审批

  以“赠送”名义促销产品大多数没经过审批,是三无产品。

  提醒:获得“免费赠品”时务必认真查看产品商标和批准文号、生产企业,了解其成分、作用和有无副作用,认清赠品究竟属于药品还是保健品。同时,可以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网站查询其批准文号和名称,辨其真伪。

  [骗术7] 快速见效有代价

  降压降糖、补肾壮阳、改善睡眠、减肥瘦身类产品标榜快速见效,利用患者急于治病和信赖中医药心理推销所谓“纯中药保健品”,暗中添加对人体有害成分。

  提醒:自行购买使用保健食品时要仔细查看包装说明,对标示具有神奇作用、立即见效、绝无副作用等夸张宣传的产品提高警惕。

  [骗术8] 名头很大原有诈

  王先生等9人去年以来先后向药监部门举报称被“世卫三保”骗了,药监部门调查发现,原来该保健食品贸易部使用“国际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心”等名头很大的医疗组织骗取消费者信任。

  提醒:谨慎购买那些“名头很大”药品和保健食品,不能轻信那些广告宣传里所谓的“研究院”、“医学会”的推荐。

  [骗术9] 患者电话尽是托

  电台电视购药设陷阱,午夜广告通过专家坐诊、“病人”声情并茂来电咨询、“治愈患者”“声泪俱下”的感谢,宣传产品“功能强大”、“功效神奇”,甚至采用虚假现场演示吸引观众。

  提醒:消费者可以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核实。

  [骗术10] 非药化装成药品

  “非药品”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欺骗消费者:一是以“消”字号面目出现;二是以“健”字号外衣伪装。以中药类膏药贴为主;三是以“食”字号身份混迹市场。

  提醒:购买药品看清有没有“国药准字”批准文号,标注“健”字号、“消”字号、“食”字号的产品均不属于药品,不能治疗疾病,只能调节人体机能,适用于特定人群使用。

  深圳读本记者 刘勇 通讯员 申曜轩 宛鲍

  骗术特征

  ●将普通产品(或功能不确定产品、非药品)冒充功能强大包治百病的科技产品或药品。

  ●将老年人作为主攻对象。

  ●通过感情亲近、电台广告、义诊讲座、免费体验甚至外出旅游方式对消费者进行诱导洗脑。

  ●产品一般集中在降压、降糖、降脂、美白、减肥、壮阳、治疗乙肝等慢性病、疑难病方面。

  ●在中成药、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违禁成分,使其“快速见效”。

  ●利用互联网、邮购等渠道售药,让消费者受骗后无迹可寻。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