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苗侗医药,亟待开发的矿山 |
作者:本报记者…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2 11:56:06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走进黔东南州,映入眼帘的就是山,山连着山,大自然给了这里丰富的药材资源。这里还完整地保留着原真的苗族医药、侗族医药。历代民族医师手里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药方成千上万,能够治疗多种疑难杂症,包括植物人、骨髓炎、癌症、白血病、糖尿病、慢性乙肝、骨结核、高血脂症、卵巢囊肿、慢性胃肠炎等,苗药侗药等民族药的研究有着十分丰富的物质基础,苗侗医药产业化开发前景广阔。如今,这座富饶的“矿山”,亟待科学开发。 前景广阔,科研基础不足成开发瓶颈 黔东南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的特点,土壤、气候与地理条件适合许多动植物生长。据调查统计,该州有苗侗民族植物药2830余种。 在黔东南,民间有“苗药三千,八百单方”之说。至今在苗族地区,几乎每个人都能掌握几种甚至几十种药物治疗方法,有些地方家家户户门庭院落、房前屋后皆种植一些常用药物,形成人们应用草药极为普遍的特点,可以说,“百草皆药,人人会医”。黔东南州科协主席张厚良对记者说,黔东南州农村中懂得一个以上的民族药单方、复方或验方的人有10万人之多。能采药、看病的有1万人以上。 黔东南州民族医药研究所杨小琼是侗族人,她告诉记者,她的母亲传授的一个小方子就让她受益匪浅,用的都是随手就能采到的草药。 在黔东南州中医院草医科,记者看到,房间里晾着他们自己采集来的草药。该院副院长郭伟伟介绍,至今,苗族医药、侗族医药仍以其在抗炎、抗病毒等感染以及治疗骨伤科、蛇咬伤等疾病和对人体的保健作用等诸方面的优势,有着现代医药无可替代的作用。 张厚良还说,苗侗医药能够治疗多种疑难杂症和许多常见病、多发病。2001年,他任州科技局长时曾组织对12个苗药进行过临床疗效研究,发现这些药物治疗腺癌、前列腺增生、卵巢囊肿、胆囊结石、植物人、脑萎缩等效果显著。 在黔东南州,从民族药中开发自用制剂的品种也较多,仅州中医医院及其民族医药研究所就有近20个,各县市的民族医生手中的就更多了,如骨髓炎外敷方、骨髓炎胶囊、吉芝胃灵胶囊、侗医降糖散等。 专家指出,以苗侗医药现状来看,其新药研发潜力巨大,特别是一些未进入《中国药典》的药用植物更有望研制成为国家一类新药。 但是,科研基础不足,已成为苗侗医药开发的瓶颈。黔东南州民族医药研究所所长龙运光说,多年来,由于受经济发展滞后、科研经费不足所困,导致黔东南许多机构留不住和请不起高层次的科研人员,私营机构因建设起点低,各种条件达不到科研要求,民族医药科研和医疗技术的发展仍处于低水平重复之态势。 近日出席贵州省凯里市“第一届中国·贵州·黔东南苗侗医药发展论坛”的专家认为,由于黔东南州专业人才严重匮乏,企业研发水平较低,投入不足,该州科研成果转化为民族医药产品的比率较低,民族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上下游技术发展脱节。 企业投资多不足亿元,竞争力不足,亟待做大做强 如今,黔东南州的民族医药产业虽所有了初步成果,但与发展较好的藏药相比,仍显弱小。 黔东南州民族医药研究所是唯一的国有研究单位,1984年成立时是当时西南片区较早的民族医药研究机构。但是由于资金不足,研究所大楼盖了10年,最终还是通过职工集资建起来的。 龙运光告诉记者,长期以来因科研技术及研究经费投入不足,对疗效确切、特色性强的苗药品种,几乎没有得到深度的开发。天然苗侗植物药被苗侗族人民用来防病、治病,但是开发成产品的不多。目前该州仅有5个获国家批准文号的民族药——枫荷除痹液、益肺止咳胶囊、金龙含片、龋齿宁口服液和蕲蛇药酒,都是由黔东南州民族医药研究所开发,已由地方标准升为国标。 记者了解到,黔东南州企业规模小,投入资金少,竞争力不足。据了解,该州多数企业投资不足亿元。目前州内仅有的6家苗药生产企业中,仅奥特药业、苗山苗药制品有限公司、苗仁堂药业、飞云岭公司具有生产民族药产品的能力,而且有药品批准文号的不多,多为消字号与健字号产品。其余均为消字号与健字号的企业。全州以苗侗医药为主的民族医药产业实现产值不过1.2亿元。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刘书华教授指出,由于缺乏民族医药核心企业,缺乏科研资金,缺乏民族医药学科研人才,缺乏有效的医药产业启动方法、途径和机构,缺乏医药产业的统一设计与实施方案,黔东南医药产业不能形成合力,致使产业链薄弱,研发创新不足,何谈竞争力。因此,苗侗药亟待培育知名度高的“龙头”企业。建立市场网络,拓宽市场渠道,是苗侗药开发的重要工作。 张厚良认为,目前,医药产业的贡献率还很小。政府应加强领导,搞好规则,加大科研和产业开发的投入,把苗侗医药产业培育成黔东南州重要支柱产业。 资源种类丰富数量不足,困扰苗侗药产业化生产 黔东南州民族药资源丰富,据全国中药普查统计,该州大宗药材总蕴藏量为1080万吨,药物总数占全国已知药物种数的23.5﹪,占贵州省已知药物种数的66.2﹪,是全国和贵州省道地药材主产区。全国统一普查的363种重点中药材中黔东南占有328种。代表性的药材主要有何首乌、茯苓、南沙参、钩藤、冰球子、淫羊藿、天门冬、麦冬、山银花、头花蓼、大血藤、杠板归、紫珠、黑骨藤、四块瓦、一支箭、一枝黄花、独角莲、骨碎补、樟脑、乌梢蛇等。 但是,专家指出,民族药发展的首要问题是药源数量问题,民族药学的共同特点在于资源品种广泛,而资源数量不能满足生产规模化。药源问题正困扰着民族医药产业化生产。 苗医用作补肾养血的苗药“葫芦草”、补血生血补气的“一朵云”就因为前几年有人收购,现在山上已经不容易见到了。葫芦草价格比5年前涨了600倍,一朵云价格也比1年前涨了5倍。民间苗医医生龙道元面对记者采访时忧心忡忡。 因为一次大量收购就导致药材面临绝迹的还有金丝莲,“2002年,有人收购金丝莲赚了70多万元,现在山上已不好找到了。”张厚良说。野生药材资源的脆弱由此可见一斑。 近年来,黔东南州中药材GAP种植企业及人工种植中药材也得到了一定发展,如施秉规模种植太子参、剑河规模种植钩藤,规模种植何首乌、头花蓼(苗药)、金银花等。如今,施秉县已成为全国太子参三大主产区之一,达3.1万亩,其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全州已有17家中药材种植企业,中药材种植面积近30万亩,种植品种近80个,面积在100亩以上的有22个品种,茯苓、何首乌、天麻、半夏、毛慈姑、桔梗、金银花、砂仁、石斛、红豆杉等几十种药材全国闻名。已建立了何首乌、太子参、头花蓼、淫羊藿、茯苓、南沙参、南板蓝、昆明山海棠等10多种中药材GAP试验示范基地,示范基地面积达5.83万亩,占全省示范基地面积的65%。其中,太子参、头花蓼、何首乌、淫羊藿四个品种已通过国家GAP认证。 但专家认为,目前州内苗药侗药的植物资源种植种类不多,种植形成规模的仍然不多。目前的种植规模仍很难满足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应发展民族天然药材农业,对道地苗侗药材种植进行规划与规范制导,确保与本地企业生产相适应。 苗侗药产业亟待政策扶持 记者了解到,该州在发展民族医药产业中,州委、州政府在确立了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大州”的基础上,又明确了建设“优质中药民族药产业大州”的发展思路,将更好地促进苗侗医药产业的繁荣,使其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年该州还成立了黔东南州院士专家服务中心及其苗药研究开发基地。近年来,黔东南州医药产业投资增资规模和技术水平都呈现出上升态势。 但有关专家认为,黔东南州民族医药产业的发展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健康发展是十分紧迫的现实要求。 一是在发展药的同时,应抓紧医的发展,以医带药,这是民族医药的生命力所在。目前苗医与苗药发展不平衡,对苗医的重视程度不足,出现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局面。如州“十一五”规划投资200万元建1~2所公立民族医医院,还没有落实。如果废医存药,民族药就会失去开发的源头,脱离了临床环境,更无发展的活力。 二是亟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发展民族医药事业的政策及《黔东南州苗侗医药开发与保护条例》,应用好国家有关发展民族医药事业的政策,保护、挖掘、整理、传承苗侗民族医药。出台适宜民族医药发展的地方法规是苗医药产业项目顺利孵化诞生的关键一环,出台地方性审批法规亦势在必行,可为盘活做好民族医药产业铺设绿色通道。 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好民族医药品牌效应,增加企业竞争力。 在黔东南,记者常常听到民族医药专家们说,黔东南的民族医药是一座富饶的“矿山”。希望这座矿山能得到科学的保护性挖掘,使苗侗医药经过保护、传承和开发创新,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走出大山大岭,绽放出造福于人类健康的绚丽之花。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