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反医闹行动未缓解医患关系 委员称源于多闹多得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3-7 11:48:28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殷大奎:“医闹”源于多闹多得

  世界上的事情总有受益的一方,但医患关系的恶化却没有谁受益,而受害最大的就是患者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葛江涛 | 北京报道

  殷大奎,十届全国政协委员。1964年自同济医科大学毕业进入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后历任华西医科大学副校长、四川省卫生厅厅长、国家卫生部副部长等职务,现任中国医师协会会长。

  医患关系恶化没有受益者

  《瞭望东方周刊》:2007年全国两会时,你曾对改善医患关系做了比较乐观的预测。

  殷大奎:当时我说,医患关系的恶化情况走到了谷底,但已经看到了改善的曙光,看到走出谷底的希望。几年时间过去了,现在是不是走出谷底?现在来看,还是乐观了一点。现在有时候双方的关系更加恶化,如果不采取措施,情况会更加严重。

  从全国来说,我觉得情况相对在改善,但是局部不但没有改善,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比如“医闹”,现在变成一部分是黑社会性质的、专门有人员从事的事情。“医闹”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现在大家开始比较理性地看待。比如,医患关系紧张有多方面的原因,不能全怪医院。当然,也不能全怪患者或者家属。这是社会综合因素在医疗卫生部门的反映。

  医患关系持续恶化显然对谁都没有好处,会造成政府和社会都不满意,医患双方都不满意。这是个奇怪的现象:世界上的事情总有受益的一方,但医患关系恶化却没有谁受益,而受害最大的就是患者。

  《瞭望东方周刊》:但“医闹”似乎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

  殷大奎:在法律上没有“医闹”这个词。现在“医闹”又掺杂了一些欺诈和黑社会性质,有些“医闹”纯粹是为了诈骗钱的。

  “医闹”已经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重视程度、处理力度和效果应该说有很大进步。以前政府也重视,但力度不够。现在不光是临时处理事件的力度,从源头上也有了相应考虑,出现多部门的合作,包括财政、公安、卫生、司法等,甚至包括社团组织,这是很大的进步。

  “医闹”会不会减少?如果这么做下去,肯定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瞭望东方周刊》:医患关系紧张的氛围和环境,看起来是产生“医闹”的土壤?

  殷大奎:医患关系紧张,原因有很多,随便就可以说出十几条,比如,医疗卫生在计划经济时代是福利事业;20年前,福利事业改成带有公益性质的福利事业,落脚点是福利,但是有了公益的性质;到1997年,讲“国家给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一定”是多少,这就很难界定。。

  而老百姓以为公立医院就是政府办的,所以不应该要钱。但是上游产业,比如医疗器械、药品都市场化了。我在当医生的时候,房租才一角钱。现在呢?政府没给钱,或者给得很少的情况下,医院和我们的医疗事业是靠自己发展的。这也是看病很贵的重要原因,这是我们的医疗保障制度欠缺、很不完善造成的。

  而且,医疗有个趋高现象,越是贫穷,越是希望得到医疗保障。比如吃饭,看到好的饭店,觉得我没钱就不去。但生病后选择医院就不同,不管是不是有钱,都希望到大医院去住院治疗。

  如果保障健全,老百姓不掏钱或者掏一点点钱,就不会觉得看病贵了。我们的卫生投入占GDP的比例很低。并不是说越高越好,但是太低了是不行的。

  现在,排长时间的队、花很多钱,几分钟就看完了,作为患者肯定不满意。如果看得慢点,那看病就更难了。这也有客观原因,比如慢性病在社区治疗实际上也不错,而这和我国在基层卫生的投入有很大关系。

  为什么有信任危机

  《瞭望东方周刊》:一些制度上的缺憾,是不是导致了医患双方的对抗心理?

  殷大奎:医生是人不是神,在某些环境下要采取自我保护。我多少年前就说过,这么闹下去,受害最深、最大的还是患者。网上有人说我站在医生这边吓唬人,我说不是。现在的医患关系是这样,我们以前说救人有1%的希望用100%的努力。你现在去调查,没有百分之六七十的把握不会做。

  再比如,北京朝阳医院产妇死亡的事情,已经明确规定:病人能签就签,病人不能签家属要签。如果不签,医院做了剖腹产,就有三种可能性:第一,母子都救了,但要是他们告到法院去,法院说他们没有同意,你为什么做剖腹产,败诉;第二,母子死一个,没签字同意你做,你不做人可能还不会死,又是败诉;第三,母子都死掉了,医院更要败诉。

  对于这种情况,不同国家的解决办法不一样。比如,有的国家规定,医院的医疗小组通过了就做。法律相信他、保护他,就算失败了也受到保护。我国则是没有患者签字就不行。

  《瞭望东方周刊》:医疗事故鉴定本来应该是解决医疗纠纷的根本途径,但现在社会普遍觉得,你们都是一个圈子里的人,“医医相护”?

  殷大奎:这个你不能怀疑,这些都是非常专业的东西。医师协会不做鉴定,因为要维护医师的合法权益,这样鉴定看起来就不公平。医学会是一个学术性组织,不相信它还能相信谁?当然可以更完善,比如以医疗专家为主,法医可以参与,甚至少数志愿者都可以参与。现在有异地鉴定,你不相信上海的鉴定,可以到北京来。但如果你说北京和上海都是串到一起的,那就没办法了。

  《瞭望东方周刊》:但是一些人的确是这么想的,有人把病历拿到美国去看,然后拿美国医生的意见回国来打官司。

  殷大奎:但很多东西都不一样,把美国的东西拿到我们这里来也不一定得到承认。说实话,美国的病人也有要排队很长时间的。

  现在的环境也造成医生烦躁、苦闷、抑郁,他们认为自己待遇低,工作紧张,医患关系恶劣,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改善医患关系,就是互相信任。医患双方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必须互相信任,互相支持。而现在,你怀疑我医术有问题,我怀疑你是不是“医闹”,那还怎么看病?

  其实不仅是医患之间出现信任危机,实际上,信任危机是社会问题的一个综合的表现。

  大闹大得,小闹小得

  《瞭望东方周刊》:但现实情况是,遇到医疗纠纷大家不愿意走鉴定,于是才有了“医闹”。

  殷大奎:一群人聚在那里,地方政府有压力。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有一定的要求,下级政府对医院有要求。所以基本上,一闹马上就让医院拿点钱抹平。福建南平那个事情为什么闹这么大?就是医生说,我没有错误为什么要拿20万来抹平?

  《瞭望东方周刊》:医院出钱,有一起纠纷达到上百万元的吗?

  殷大奎:有,还有一些地方要的天价。

  《瞭望东方周刊》:上百万还不算天价?

  殷大奎:不算。实际上这是一个国有资产流失,这很普遍。

  《瞭望东方周刊》:它已经是地方维稳的一环了?

  殷大奎:让警察进医院是没有办法的事。公安、司法,对于医患纠纷一是摸不清楚,二是不想把矛头引到自己身上,所以很多都是淡化处理。但是这个事情越来越大,医院院长担心影响形象,上级部门也是。下面医院一般不愿意把医患纠纷事件报到医师协会,报上来就容易搞大。比如南平事件,我们第一时间给南平的医院打电话,他们说不需要帮助,说我们已经处理得很好了。他就是怕嘛,怕把事情弄大了。

  《瞭望东方周刊》:这恐怕也是产生职业“医闹”的原因之一。

  殷大奎:大闹大得、小闹小得。走鉴定程序太复杂,老百姓也不懂这个,对医生也不太相信,通常就上去闹,这就是“医闹”的成因,有利可图吧。不是说医院错了不赔,该赔还是要赔,但一定要通过正常的途径,通过司法。

  《瞭望东方周刊》:看起来这个要比一般地方政府息访的成本更大?

  殷大奎:是的,而且这个是不该有的。这是少数人占用了其他病人的资源,还是要从其他患者那里赚回来。有些地方政府可能要出钱,但绝大部分地方政府都不出钱。

  要把病人当成人,而不要当成病

  《瞭望东方周刊》:在这种环境下,医生怎么办?

  殷大奎:要建立一个预警机制,提高广大医护人员早期识别医患冲突苗头的意识。这个我认为很关键。我们现在就主张,一旦感觉到病人中有可能“医闹”,就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就像失火一样,有火苗的时候就报警,不要等房子烧起来。要善于识别医患关系不好的苗头。我作为一个老医生很强调这些。

  举个例子,有一次一个五官科的鼻子手术做完后,患者老感觉到好像有异味,就跟医生反映。医生说是正常的,没有异味。患者反复找医生没结果,就用刀砍医生,把手指砍断了。

  《瞭望东方周刊》:你强调这些,从某种角度上讲,会不会使医生更加防范患者?

  殷大奎:那不一定。平时我们还是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诊疗规范、法律法规来做。我相信绝大部分医生不会因为这个事就拒绝患者。但是预警机制稍微做一点儿就比没有要好。有的纠纷闹了好久才出现杀人事件,为什么不早一点解决?不光是医生,还有护士、检验、医疗服务,一切医疗行政管理人员都应该有这个意识。

  《瞭望东方周刊》:如果今天再让你对医患关系、“医闹”问题做一个展望,会是怎样的?

  殷大奎:我刚才说了不少问题,但医患关系一定要改善。现在中国的医患关系这么恶化,世界上少有,应该要大家共同努力。我们对新闻媒体是有看法的,有些东西还是要客观。

  医务人员在医患关系当中应该特别严格要求自己。从医跟其他行业不一样,受到社会尊重,是救死扶伤、是无私奉献的,医生必须有良好的医德和水平,有好的人文素质。

  要把病人当成人,而不要当成病。现在很多医生对病很熟悉,但是不会跟人打交道。

  长期以来都讲“求医”,医生在业务上是主宰,但人之间是平等的。以前在病房经常看到医生对病人不尊重,直接喊“8床的”。医生应该尊重病人,要有良好的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很多纠纷不是业务水平差引起的,而是言行不当导致患者有意见。

  最近有一名女医护人员,要患者“等我下班以后你再死”,这就是一个丑恶的例子。这么庞大的队伍,医生240万、护士100多万,不是说素质都很高的,所以还是要加强自身素质。我们的患者和家属也应该相信广大的医护人员。■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