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上海医改方案四个体系八项支撑很“给力”
作者:李克祥  文章来源:中新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3-17 16:53:24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职工年平均工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职工医保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从7万元提高到28万元。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住院费用平均报销比例达到70%左右。完善医疗救助制度,调整医疗救助的低收入标准,取消低收入家庭的医疗救助病种限制,制定因病致贫“支出型”贫困人群的医疗救助政策。

  三、贯彻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基层医疗机构配备307种国家基本药物和本市增补的381种药品,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本市各类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提高报销比例。

  四、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实施郊区三级医院 “5+3+1”项目,健全社区基层医疗服务网络,打造“1560”就医圈,即居民步行15分钟可到达最近的医疗机构,通过公共交通工具1小时可到达三级医院。选择部分三级医院和区县,开展区域医疗联合体试点。

  五、深化社区卫生综合改革。

  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探索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家庭医生负责对一定数量的人群开展疾病管理和健康管理,2011年先在10个区开展试点。

  六、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完善补偿机制,公立医院符合规划的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建设支出由政府保障投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保障公共卫生服务、 紧急救治、救灾、援外、支农、对口支援等政府指令性任务经费。完善运行机制,严格医院预算和收支管理,在大型综合医院试行总会计师制度;逐步取消公立医院特需床位,剥离“院中院”;完善岗位设置和聘任制度,探索医师多地点执业办法;实行不直接与医疗服务收入挂钩的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制度,建立以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为基础的内部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监管机制,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医院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对医疗机构实施监管和调控的 “指挥棒”;实行医疗机构“一户一档”、医务人员“一人一档”和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管理制度,强化医疗服务行为监管。

  七、加强医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建设若干高层次医学研究机构,包括上海医学科学研究院、预防医学研究院、中医药研究院、卫生发展研究中心、食品药品安全研究中心等,充分发挥其平台作用,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转化形成适宜技术、降低医疗费用为导向,加强联合科技攻关。全面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每年完成2000名左右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将全科医师培训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探索全科医师定向委托培养方式,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研究制订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