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人民日报时评:如何才能催生企业道德血液
作者:鲁 平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4-19 18:48:33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用色素化妆的馒头,居然能够堂而皇之摆上大超市的货架”,“‘健美’猪肉、‘回炉’板鸭、‘染色’馒头,还有多少问题食品隐藏在我们身边”……上海多家超市销售违法使用色素的馒头产品被媒体曝光后,迅速引起公众的质疑。食品安全领域为何频频拉响警报,企业的道德底线和政府的监管力度都成为拷问的对象。

从经济角度看,违法成本的高低,往往决定着守法者的多寡。

上周三,欧盟对两大日用消费品跨国巨头——宝洁和联合利华,开出3.152亿欧元的巨额罚单,以惩处两巨头在欧盟八国操纵洗衣粉价格。

记忆犹新的还有三年前,西门子公司因为行贿,被美国和德国监管当局处罚,金额高达13.45亿美元。

可是,之前家乐福门店在国内多地出现的价格欺诈,仅处以区区50万元罚款;而不顾乘客生命安危,大量超标准使用返炼胶制作轮胎的韩国锦湖轮胎天津公司,至今未见相关部门对其进行处罚……

一种是高昂严厉的违法处罚,一种是宽松低价的违规成本,差别之大,引人反思。而由此形成的不同经营执法环境,最终也引发了不同的后果。

有事实为证。近年来,家乐福、沃尔玛、西门子、IBM、雅芳、摩根士丹利等跨国巨头在我国屡屡爆出的违法丑闻,中国食品行业一再爆出的食品安全问题,在拷问企业经营者道德良心的同时,监管不严、企业违法成本过低问题,也被推上风口浪尖。

温柔执法,很难催生企业的道德血液。和人一样,企业也有自律与他律。道德的约束、企业责任心的追求是自律层面的;而健全的法治体系、严格的监管、社会的监督,都是他律行为。任何企业、经营者都会追求利润最大化,这决定了自律的自我束缚永远小于外界他律的严格管束。对企业违法违规现象过轻处罚,容易纵容企业侥幸心理,成为滋生违法违规的温床。一旦犯了大错误而处罚不严,企业的逐利性必然驱使它继续铤而走险。

天价罚单,虽令人咋舌,却可以让涉事企业备尝高昂违规成本之苦,也将对整个商业环境敲响警钟,让企图进行垄断等违法经营的企业“正襟危坐”,不敢轻易逾越法规边界。相比之下,我们一些监管部门,对一些违规的跨国企业、国内大型企业的监管、处罚,可谓“温柔敦厚”。

严格的监管、适当从严的法律,是规范企业平等竞争、保护消费者利益的重要手段,并能从根本上促进行业进步、社会发展。比如最早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假一赔二”,后来提高到“假一赔十”,造假者成本上升,造假行为明显减少。

企业道德的血液,从来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严格执法才能迫使企业遵纪守法。一些国家的天价罚单告诉我们,监管不严、处罚过轻、违法成本过低,非改不可。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