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做中医人 立中医心 践中医行——中医药文化建设的目标、价值与要求 |
作者:孙光荣 邱…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9-2 17:58:21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立中医心 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 北宋大儒张横渠有名言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最能表达士人襟怀与抱负的四句话,亦可恰当地表达中医人应有的襟怀与抱负,即为天地生化万物的生生之德而“立心”,为天下苍生健康而“立命”,为中医经典与历代名家“继绝学”,为世世代代普救含灵之苦“开太平”。 文化是政治,文化是形象,文化是环境,文化是生活,文化是经济。对文化的态度就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态度,也是对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态度。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前哨、世界传统医药振兴的前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前卫。立中医心,就是要确立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明确中医人的文化立场、文化取向、文化选择,体现中医人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担当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前哨,体现中医药文化建设的自觉。中医药文化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具有五大属性:一是民族属性。中医药文化属于中华民族文化,中医药的养生保健和诊断治疗的文字、语言、行为、方法、药物等都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属性;二是原创属性。中医药学的原创人类生命与疾病的认识论、原创保障人类生命与健康的方法学、原创医学伦理学等,是中医药继承创新的根基,具有原创的属性;三是专业属性:中医药文化属于行业文化,蕴含于行医施药全过程,具有医药专业属性;四是人文属性:中医药文化具有人文科学的特性,含有深刻的环保意识与人文关怀,具有人文的属性;五是传承属性。中医药文化可经过师承延续,讲求七重(重经典、重临床、重师承、重流派、重勤求、重博采、重悟性),具有传承的属性。 由此可见,中医药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随着“回归自然”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传统中医药具有保健、预防、治疗、康复等天然优势,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同。政府应该把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加强资源开发利用,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医人需要有中医药文化的觉悟与觉醒,即正确认识中医药在中华民族复兴伟大进程中的地位作用,在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和产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应自觉地渗入中医药的文化元素,正确把握中医药发展规律,主动担当中医药发展的责任。因此,中医人的文化自觉是对中医药地位认识上的高度自觉,是对中医药规律把握上的高度自觉,是对中医药责任担当上的高度自觉。 担当世界传统医药振兴的前锋,体现中医药文化建设的自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出现了中西医学的交流、交融与交锋。中医药文化受到了多元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冲击,同时也受到了来自内部自我贬低、自我放弃的挑战。因此,正确看待中医药自身,正确对待现代医学,充分认识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前景,从而坚定中医药信念和追求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要继承自身传统,另一方面应以开放的胸怀吸纳、融合多元文化,以辩证的态度转化为创新的能力。在管理上,应当以强化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为本,以现代管理方法为用;在执业上,应当以凸显中医药特色优势为本,以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为用。着眼人类健康现实需求和自身未来发展,实现新跨越。 中医药伴随着不衰的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走过了自信的历程,形成了完整的医学体系。今天,国家对中医药的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新期待,将使中医药迎来光明之旅,为世界传统医药的振兴提供范例。 担当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前卫,体现中医药文化建设的自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最重要的是要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让人民群众防得了病、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中医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卫生资源,是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事业的显著特征和巨大优势。要在医改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等优势,满足人民群众的中医药预防、医疗需求,降低医疗费用,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人民群众防病治病做出贡献,这就是中医药价值所在。而要使中医药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发挥重要的战略作用,就必须做到中医药文化的自强。在管理上,应把中医药文化科普工作放在优先的位置,使之与预防、医疗、保健、科研立项、招生招聘、吸纳社会力量紧密挂起钩来;在执业上,要把医德修养、医术精求渗透到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这就是要使中医药文化“强”在解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上,“强”在自身的影响力、创造力、竞争力上,“强”在提高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贡献率上。 践中医行 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中医药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正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继承传统,勇于创新,直面人类预防保健和治疗疾病的现实需要,才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前景辉煌的中医药文化。今天,在医药学面对更严峻挑战时,人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中医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需要我们更加理性地深思中医药文化的未来实践,走特色发展之路、科学发展之路、创新发展之路。 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走特色发展之路。中医药的发展历史,就是中医药特色不断总结、提升、再发展的历史。所以,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走特色发展之路,才能迎来中医药的光明前景。当前,中医药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如现代语言环境下,中医科学属性问题;现代教育背景下,中医学术传承问题;现代社会组织下,中医发展方式问题;现代生活方式下,中医健康理念普及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用实践来回答。走中医药文化的特色发展之路,就是要逐步实现中医药文化研究的系列化、传播的大众化、学术交流的国际化和研发的产业化。 具体而言,一是要正本清源。通过对《周易》和儒、释、道及诸子百家学说以及相关文物、神话、传说的研究,理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医药理论体系形成的各个阶段的影响,进而追溯中医药经络文化、诊疗文化、本草文化、养生文化等形成的本源;同时,对中医药典籍、出土医书、民间传承的医术医方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发掘其理法方药和秘方绝招,逐步实现中医药文化本源研究的系列化。二是开源畅流。编撰中医药文化教育的系列教材和中医药文化普及读本,开发中医药文化教育与传播的资源,拓宽中医药教育与传播的渠道,逐步实现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大众化。三是搭建平台。有计划地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学术交流,逐步实现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学术交流的国际化。四是形成中医药文化产品。在总结 “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中医药文化与传播中心和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开展全国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编辑出版系列图书、专题报告,编制系列教材、普及读本、音像制品,开办中医药文化专题培训班、举办专题会议和大型专题赛事,筹建国家中医药博物馆,联合报刊、影视、网站主流媒体及其相关单位,开设电视专题节目、咨询服务热线、摄制专题片,开通中医药文化之旅、健康之旅等,形成中医药文化教育与传播系列产品,逐步实现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的产业化。 构建合理的大发展格局,走科学发展之路。科学发展,就是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构建合理的发展格局,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贯穿到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这就要求始终坚持发展的主题,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积极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同时促进中医药文化自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发展中医药文化,促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统筹兼顾,立足全局,着眼长远,实现科学发展。近几年,国家提出了“六位一体”的中医药发展格局,“文化”已列入中医药工作日程中,并被提高到战略高度。经过在工作目标、工作项目、工作队伍等方面的积极探索,逐步构建和形成了中医药文化发展的蓝图。实践证明,加快中医药文化发展,就需要将中医药文化置于国家文化建设的宏观背景下,将中医药文化置于中医药事业格局中,一手抓中医药文化事业,一手抓中医药文化产业,既满足公众医疗卫生和健康需要,又促进经济发展。 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走创新发展之路。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一部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中医药文化的创新史,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新时期,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医疗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医药在时代的变迁中,自身也不断发生变化。在当代中国,无论是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还是满足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无论是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提升中医药文化的软实力,还是为了对人类健康做出新贡献,都需要中医药的创新发展。中医药创新,一方面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另一方面要立足现代社会,实现传统范式向现代范式转换,这将带来中医药发展上的超越。而在这一超越中,中医药文化必将发挥引领、稳定、促进的重要作用。 (作者孙光荣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邱德亮为吉林省卫生厅副厅长、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