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南方医科大学:历经60载四次大跨越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0-25 21:30:49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艰苦无碍做研究 争攀科技最前沿 知道南方医科大学的人,应都知道南方医科大学博物馆。这个面积1800平方米、内有3000多件标本的博物馆,集人体、解剖、生物、胚胎、病理以及数字化人体为一体。而该馆的“镇馆之宝”就是钟世镇院士制作的管道铸型标本作品。他在1978年的全国解剖年会上,首次展出了这个作品,一举震惊了全国、震惊了世界。 尸体库中做科研打造世界一流标本室 1977年,钟世镇调至第一军医大学。由于房屋的缺乏,他的科研工作只好在尸体库里进行。150平米的尸库,显得空旷而阴森。钟世镇把自己的工作台放在靠近门口的地方,利用自然通风来冲淡浓郁的药味和尸味。 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标本室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之中打造出来的:无形的血管经有色塑料的铸型,变成了网络状的“珊瑚花”,福尔马林就是透明的海水,它们不会因海水的波动而飘荡因为它们被固定在有机玻璃的盒子里。就这样一颗颗鲜红、天蓝、菊黄的珊瑚仿佛穿越时空和海洋,而留在人体标本陈列馆的浅滩上。 因为这些珊瑚花的存在,标本室不再是一片恐怖。在1988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院长Moore教授来参观后,表示陈列馆当时的1000多件标本,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比国际上最负盛名的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的“Grnat标本博物馆”还要好。 首次发现“舒氏区”让人们了解大脑学习功能 学习记忆功能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但人们直到20世纪初才了解到学习记忆是脑的功能,但脑内与学习记忆有关的新区仍是神秘莫测。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生物研究室主任、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舒斯云教授自1956年从第四军医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对神经系统的研究。 1987年,舒斯云在美国访问工作期间,在显微镜下发现大鼠脑纹状体边缘有一群由纺锤状细胞构成的新月形区域,这是前人从未报道过的新结构。根据这群细胞所处的部位,舒斯云将其称为边缘区。这一发现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1989年,舒斯云和她的丈夫科研合作者包新民教授谢绝了美国教授的挽留和为全家办绿卡的优惠条件返回中国,落户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仅用3个月就建立了包括5个实验室的神经生物学研究室。 她先后对2000多只大白鼠的边缘区的结构和神经网络联系进行了研究。此后他们又对100多只猫、20多只猴子和人脑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神经联系追踪、受体基因原位杂交和计算机三维立体结构重建等的研究,证明边缘区是普遍存在于哺乳动物脑内的一个重要新结构,推测边缘区的功能和脑的学习记忆有关。 舒斯云和一名研究生背靠背地对大鼠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迷宫双盲行为实验,将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了边缘区是脑的学习记忆功能的结构之一。 辛勤耕耘换来了丰硕的成果,边缘区已被国内外神经科学家接受和认可。1999年Shammah-Lagnado和Heimer L等提出前连合-纹状体投射纤维终止于边缘区,并把边缘区称为“舒氏边缘区”。“边缘区”科研成果是第一个由中国人发现的和学习记忆有关的脑区,被科技部评为2000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之一。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