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拿什么来悼念王浩医生 |
作者:吴帅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4-16 10:29:28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4月13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医生被刺,让社会的关注点又回到了紧张的医患关系上。现在事件还在调查,笔者不想多加评论。但想起今年清明节,在国内一些医疗专业网站,在博客论坛上,很多医疗从业者自发进行了一场悼思王浩(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伤害事件中遇害的实习医生)的活动。因为,我们没办法忘记掉那个叫王浩的青年实习医生。 他曾经多么雄心勃勃,立志要做一个不收红包、不拿回扣的好医生。 两个星期前,他刚刚拿到一份博士录取通知书,美好的人生才刚起步。不料却倒在了刀口下,只是因为行凶者认为“他不愿意给自己看病”。现在,这名刺医凶手尽管忏悔说:我不该滥杀无辜。但王浩却已经永远离开了这个曾经让他无比留恋的世界。 王浩的被害,点燃了整个社会对当下医患关系恶化的反思。但这些反思,大多数只是把问题简单归咎到医生或者是患者任何一方的过错上。但问题是,你见过十全十美的医生吗?同样,也没有十全十美的患者。一旦医患之间如果真的“较起真来”,纠纷与矛盾将会是无穷尽的,医患又何来和谐可言? 为什么像王浩一样的医生尽心尽力去医治病人,换回来的却是患者的不信任、不理解?可为什么一旦出现难以预测的医疗意外,比如手术失败、药物反应、疾病恶化……一些患者就会认为是医生的错,站到医院的对立面,甚至雇佣“医闹”?回答好这个问题,可能更为重要。 鉴于医学的特点,很多医疗意外实在难以避免。但更为不幸的是,我们似乎尚未学会面对与承担这种风险。当一个病人在输液过程中,突然出现难以预料的药物“过敏性休克”而死亡;一个病人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而逝去。对家庭而言,这意味着直接或间接都产生了巨大的损失(既包括人也包括金钱)。因此,如果没有一种良好的机制,来帮助医患双方承担与转嫁这种医疗风险,而总是像现在这样刀兵相见,那医患双方都会是被害者。 就像大家一直在媒体上看到的那样,时常会有医生被维权的患者家属刻画为十恶不赦的坏人形象。在这种长期的“渲染”与放大之下,导致个别极端者“拔刀相向”,或者一些人对此“表示高兴”的结果,就不足为奇了。 目前,随着医改的推进与政策的松绑,公众的就医需求进一步被释放,许多地方的医院都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但在医疗服务井喷的同时,如果没有卫生管理水平的升级改造,从某种角度而言,这种“发展”根本无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和医生超负荷工作、压力很大这对矛盾。 医生王浩的血不应该白流,因为我们不希望有同行再成为医患矛盾的牺牲者。笔者认为,一是政府得让人们愿意相信,医生是胜任的,制度是善意的。二是尽快架构一个承担医疗意外风险的新机制,帮助医患协调那种糟糕的经济对立地位。通过依靠软环境的进步,更好地为医患提供“权益保护”的机制,减少医患对立冲突。这可能才是对王浩最好的一种悼念!(吴帅)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