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甘肃打通任督二脉医务人员:双肾炽热全身舒畅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兰州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5-25 8:48:57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5月23日,甘肃省卫生厅网站上一条“41名医务人员9天打通任督二脉”的消息不胫而走,省卫生厅厅长刘维忠在腾讯微博转发此消息后,在网上引起关注,质疑者有之,讥讽者有之,刘维忠在之后的微博里笑言:“打通任督二脉,只是让气血更加通畅,身体更健康而已,并不是什么武功绝学。”为进一步了解真相,5月24日,本报记者约访了几位新闻当事人,一探“打通任督二脉”的玄机。

严苛培训9天41人打通“任督二脉”

中医药学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近几年随着中医药及适宜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省卫生厅重视西医学习中医的工作,广泛开办了省、市、州多层次的“中医学习经典,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而西医在学习中医过程中,会遇到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等许多方面的困难,传统中医与西医都有各自的优势,又有不足,如何相互理解、相互融合,创造出共同的语言,是重要的课题。

基于这种考量,5月12日,卫生厅组织47名医务人员学习真气运行法,学员中有中医、西医和藏医,从职称分布上看也囊括了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当中不乏博士生导师。主办方希望通过他们的真实体验加深对中医的理解。

为了让学员们心无旁骛地感受培训这门特殊的中医课程,培训班还专门制定了守则,对学员的作息、饮食有种种严格的规定要求。比如:上课时要求学员提前5分钟到教室,休息时到室外舒展和放松身心,打开门窗换气,适量饮用清肺茶或开水。要求按时进餐、就寝,保证每天睡眠不少于7小时,洗澡或泡温泉不要超过40分钟;饭后散步时要练习“行姿”,中午和晚上就寝时练习“卧姿”。饮食原则细致到:一日三餐以吃主食为主,吃副食为辅;以吃素食为主,吃荤食为辅;以吃粗粮为主,吃细粮为辅。少油、少盐,每餐以不超过八分饱为宜。不得饮酒,不吃生冷食物和零食。

经过每天8个半小时的扎实训练,9天后教员们表示47名学员中有41人打通了“任督二脉”。

通督学员感受真气运行玄妙经过

培训班学员、某三甲医院负责人在培训的第4天“通督”。5月24日,这位年近50岁的学员向记者描述了自己从未有过的感受:“我练习到第二天时静功守丹田,但身体还是没什么感觉;到第三天中午时肾区发热,全身舒畅,到了晚上就出现头热、身热、头内响的情况;第四天时脑中出现水开声,以后以呼若细沙流温养丹田。这时老师说,我已经通督了。”

某藏医院院长则在培训后的第5天“通督”,他说“那天下午开始,我感觉有很多蚂蚁从脸上不断地往百会爬,头很痛,然后这种感觉渐渐消失。另外胸椎处像是针刺般难以忍受。”培训中,职称最高的一位西医博士生导师在第8天终于“通督”。对于“通督”前夕的感受,他记忆尤深:“就是觉得双肾炽热,沿督脉上行,晚上上行到头部,头部像被箍住、感觉非常重闷。”

采访中,他们直言中西医区别于西医是建立在人体解剖知识基础上的医学理论、实证认识实体的方法,中医是形象地通过哲学的思辨去把握实体的,实践上依赖纯粹经验,通过临床观察、运用阴阳五行理论,因此中医理论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思辨性。对于此次“通督”,这些学员的普遍感受是切身感觉到了真气运行的玄妙经过,体验了博大精深的中医的神奇,证明了经络学说的存在,进而对中医产生了信心。

真气运行法增进健康预防疾病

随即,记者在真气运行学创始人李少波先生所著《真气运行学》中找到了他对于“任督二脉”的详尽解释:“人体中的奇经八脉,是十二经传注的纽带。它们的名称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如果把十二经比作大河的话,那么奇经八脉就可以比作湖泽。故明·张介宾《类经》说:‘经即大地之江河,络犹原野之百川也。’十二经中真气的盛衰,要靠奇经八脉来平衡,其中尤以任督二脉为最重要。任脉在身前正中属阴,总领一身之阴经;督脉在身后正中属阳,总统一身之阳经。因此滑伯仁《十四经发挥》把任督二脉和十二经合称十四经。在真气运行法实践中,任督脉一通,全身各条经络就先后都通了。”

在李少波看来,真气运行法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使真气沿着经络路线,内通五脏六腑,外达四肢百骸,给机体的每个组织系统供应充分的能量,从而使新陈代谢旺盛,增强机体的生理功能。生命力日益旺盛,自然就会增进健康,预防疾病。

网友中医界仅靠“感觉”难以服众

即便理论完善,体验再深切,习惯了“数据说话”的不少网友的质疑仍在继续。有网友指出,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提出了“经络学说”,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是没有从实验中发现人体上存在着任何有别于普通人体组织构成物的“精华物质”。因此,传统的中医经络理论仅仅是我国古代医学研究者对人体生命运动原理所作的一种尝试性解释模型而已,还得不到现代科学的承认。

对此,甘肃省中医界也表示认同,愿意更多利用西医监测医学指征,拿出更多令人信服的数据和临床实践,而不是仅靠“感觉”说话,这将是中医发展的大势所趋。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