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农妇被野生鼬獾咬伤染上狂犬病 发病4天后身亡
作者:记者王蕊…  文章来源:钱江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7-14 8:27:28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临安一农妇被一只野生鼬獾咬伤,不幸染上狂犬病,发病仅4天就抢救无效死亡,成为今年杭州首例狂犬病死亡病例。

  杭州市疾控中心6月份的统计显示,杭州主城区被狗、猫、鼠等宠物及野生动物咬伤的有2800多人次,比5月份增加了400多人次。

  赵女士是今年首例也是惟一一例发病的。

  医生提醒,狂犬病一旦发病,死亡率100%,潜伏期可长达10多年。医生说,携带狂犬病毒的,除30%是狗、猫等家养宠物外,还有70%是獾、鼠、蝙蝠等野生动物,被这些动物抓伤或咬伤,都要及时打疫苗。进入夏季,动物比较狂躁,容易被激怒咬伤人,提醒市民尽量远离野生动物。

  这位不幸的农妇姓赵,56岁。事情发生在去年10月份,当时她正在临安老家田里干农活。那时天气还不热,忽然山上蹿下来一只“白面鼠”,跑得飞快,还没等赵女士躲避,左脚背已经被咬了一口,当时伤口立刻就冒血了。

  赵女士忍着痛,举起锄头,打死了它,然后用水冲了下自己脚上的伤口,没进行消毒清洗,也没去医院打狂犬疫苗和免疫球蛋白。

  当地人叫“白面鼠”的其实就是野生鼬獾,也算野味。打死的这只稀罕物,当天晚上成了赵女士一家的美餐。

  不料,到了今年6月,赵女士感觉身体乏力,去医院看病,4天后她出现多汗、流口水、怕风、呼吸困难等症状,最终确诊狂犬病,不幸去世。

  医生说,鼬獾又名猸子、山獾,在浙江丘陵地区都有分布,且密度较高,属省二类保护动物。医生推测,那只鼬獾身上带有狂犬病毒,赵女士被咬伤后,没有做任何消毒预防处理,才导致发病的。

  狂犬病是迄今为止人类病死率最高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潜伏期最长可达10多年。一旦发病,死亡率高达100%。

  近两个月,我省天气炎热,这时的动物比平常更容易被激怒,发生咬人事件。杭州市疾控中心6月份的统计数据显示,杭州主城区范围内,被狗、猫、鼠等宠物及野生动物咬伤的有2800多人次,比5月份增加了400多人次。

  杭州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所专家黄仁杰告诉记者,大部分温血动物都有可能携带狂犬病毒,家养的如猫、狗、兔子、仓鼠等,野生的如獾、狼、狐狸、蝙蝠、浣熊、猴、鼠、野猪等。

  如果不小心被这些动物抓伤或咬伤,该如何处理?平时如何预防狂犬病病毒感染?黄仁杰建议:

  1、家养宠物,要按照规定打好预防针,这是防止人畜共患疾病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2、从事动物屠宰、养殖的人群,日常工作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尤其是手上有伤口时一定要戴手套操作。

  3、在外游玩看到野生动物,不要随意亲近,以免激怒它们发生危险;一旦被伤,要马上处理好伤口,用手挤出伤处的血,再用20%肥皂水、清水反复彻底冲洗伤口;冲洗后用碘酒或75%的酒精(医用酒精)消毒,伤口不宜缝合或包扎,并尽快去注射狂犬疫苗,被咬较严重的,应注射免疫球蛋白。

  七成狂犬病病毒来自丛林动物

  美国专家来杭传授防控经验——给野生动物空投“疫苗”

  淳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者曾历时两年,在全县采集了21只鼬獾和33只家犬,分别进行血清和脑组织检测,发生感染率达23.81%,也就是说,两成以上的“白面鼠”都携带有狂犬病毒。 而实验中,家犬的血清及脑组织检测均为阴性,相对是安全的。

  近日,杭州市疾控中心邀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美国农业部的专家,就“野生动物疫病与人类健康”进行了专题讲座,共同探讨野生动物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何宏轩研究员,曾对335起动物疫病疫源做过的统计,发现高达71.8%的狂犬病病毒疫病来自野生动物。因此,他建议,市民在野外不要随意接近动物,发现死亡的动物不要接触,要及时上报防疫部门。

  会上,美国农业部动植物检疫局副局长Dale Nolte教授,介绍了美国的预防经验。美国西部丛林中,狼是狂犬病毒的主要携带者,当地政府动用飞机,往丛林狼活动区域投放含有疫苗的饵料。在飞机无法投料的地方,或是一些流浪狗活动的区域,则进行人工撒料,对动物进行免疫。监测表明,这项措施效果非常显著,携带狂犬病毒的丛林狼数量减少,而同一区域人类狂犬病的发病数也相应减少。(记者王蕊通讯员 严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