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乡镇医院挂上“三甲”牌,卫生部宣布去年获批240家三级无效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京华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8-27 22:14:12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新闻背景

    “三甲”是医院最高等级

    医院等级评审启动于1989年,综合医院按任务和功能,由低到高分为一、二、三级,其中三级医院定位是向几个地区提供高水平专科性医疗卫生服务和执行高等教育、科研任务的区域性以上医院。而每级则根据医疗水平及设施条件等,又分甲、乙、丙三个等级。“三级甲等”是目前我国医院的最高等级。

    利益驱动

    晋级意味着更多收费更多病源

    三级医院收费标准比二级高出约30%,还能吸引来更多的医疗人才和病源,这样医院才能进一步发展。

    “三甲”,意味着最好的医疗条件、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但其意义并不只此。“‘三甲’这块金字招牌,吸引着优质资源,对医院极具诱惑力。”北京一位“三甲”医院院长说。

    只要晋升到“三级”,就意味着收费标准可以更高。卫生部《医院分级管理办法》明确,医疗收费应与医院级别挂钩。级别不同,门诊挂号、住院床位收费等都应有所不同,以适当拉开档次。据悉,三级医院收费标准比二级高出约30%。

    “三级”意味着政策更优,可以购置更加高端的设备,享有更多的科研项目资源。如卫生部明确要求,申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专科所在医院应为三级医院。

    “三级”还意味着更大的平台、声誉,能吸引来更多的医疗人才和病源。王永光说,患者就医都有趋高心理,有了三级医院的标签,自然会成为患者选择的重要依据。医院有了病源,进一步的发展就有了基础。

    然而,医院等级评审背后,不仅仅有着不平等的待遇,还存在着一些更为复杂的因素。“有的评审组到地方,都得警车开道!”一名地方官员说。

    此外,医院等级评审多与其行政级别相关,在评选“三甲”时,省级医院比市级医院更有优势。

    另有专家指出,政府主导的评级在基层容易变味。医学论坛丁香园上一位网友说:“评级花钱就能过,我们医院花了几百万,那么多问题都能解决。”

    制度争议

    引入第三方认证机构

    针对目前医院评审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一些业内人士提出质疑,目前的评级制度还有无存在的必要?对医院又该如何分类管理?

    对评级持肯定态度者指出,分级管理宏观上推动了医疗服务网络的形成,微观上鞭策了医院个体的成长。江西广济医院院长史希杰坦言,等级评审过程比较繁琐,从申报到评定结果出来耗时一年,但通过评审,医院的业务水平和内部规范化管理确实上了一个台阶。

    也有不少医生抱怨,尽管评审的初衷是为促进医院发展,实际上却逼迫医院、医生做了大量医疗以外的事情。为了评级,一些医院比规模、拼设备、拼人财物、拼贷款甚至大量造假。

    “医院的分级认证,不是管理行为,是一种服务行为,应该引入第三方的认证机构。既然是一种服务,等级认证不应该由一个部门垄断。”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说,“发展多元化的认证体系,在认证过程中引入竞争,相互促进,这样才是完善我国医院评级制度的一个根本方法。”

    曾在德国、荷兰留学的王永光说,在国外,医院只有类别之分,没有等级之分,有排名也是第三方的评价。他建议,基本医疗不应分三六九等,只按专科专项管理,收费标准在同一地区也应一致。

    点评:

    卫生部叫停三甲医院评审,去年评审的240家三甲医院存在把关不严,在评审中有严重的管理漏洞,卫生部的紧急叫停是对社会负责,对患者负责。按照2011年的评审结果有些乡镇医院都直接晋级三甲,对医院来说是费用提高了,医疗水平却还是保留在原来的水平,也承接不了带教学生的责任,对患者则是增加了就诊费用却享受不了同等费用的待遇。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