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专家称发展中医要唤醒中国文化主体意识 |
作者:记者 李静…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2-8 11:06:18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现在的中医已经变异 记者:您提到的中医大都是古代的中医,在您看来,现在的中医还是原来的中医吗? 楼宇烈:已经不太像了。我们现在的中医已经被西医异化了,中医的理论和手段都在向西医靠拢,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在理念上,长期以来,对于中医、哲学甚至是中国文化,我们都有一种偏见,认为中国没有哲学、没有医学、没有科学,长期以来都是落后的。但实际上,这种偏见的产生,是很多人以西方的文化模式或特征作为标准来衡量我们的中医、哲学和科学。其实中医有一套自成体系的理论,需要我们去理解。 在诊疗手段上,“望闻问切”已经很少用了,中医治病更多的是吃药,与《黄帝内经》中的内容相反,目前中医治疗,针灸推拿只占了十分之二三,十分之七八都是开药;在具体治疗中,会有大量标准化方剂和西医诊疗办法,比如抽血化验、C T和手术等等。现在我们的很多医生都不会看病了,只会看化验单。 医德也是个大问题。过去中医的医德更多是把道德都化解为家庭关系,讲究“医者父母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医生与患者的关系更像是亲情的关系。这看起来更像是提倡一种私情,但实际上里面包含了最大的无私,因为亲情是不求回报的。如果这种医德用到现代的医患关系中,现在的医患关系也不会那么紧张。 还有就是关于社会的分工,必要的分工是进步,过分的分工是进步还是退步,还有待研究。在传统的中医里面,讲究“望闻问切” ,切脉是最基础的本领,但现在很多中医甚至都不会切脉。甚至有中医大夫宣称自己不认得中药,只会开药,只知道药的名字。中医实际上是模糊里面有清晰,对于药材,具体的产地、采药时间、炮制时间和手段等等都非常有讲究,稍有差错就可能导致治疗有偏差。但现在,抓药的不懂得采药,采药的不懂得制药,野生的变成了人工养殖的,药的效能就值得怀疑,更不用说很多假药了。各个环节都出了问题,我们的中医都已经被异化了,这很悲哀。 发展中医要唤醒我们的中国文化主体意识 记者:中医如今有这么多问题,它是否还具有影响世界的能力? 楼宇烈:也还能。尽管我们的中医很多都走样了,但其实它在国外发展的还不错,外国人也是有一定辨别能力的。我们中国人自己都不相信中医,这是个大问题。但问题恰恰反过来,中国人不相信中医,可能西方人更相信中医。有数据显示,现在来中国留学的外国留学生,大概50%是来学中医的。所以实在不行,我们将来就只能“出口转内销”了。因为中国人近百年来崇洋的思想太严重,如果是外国人说的,他就很容易相信,中国祖先说的他反而不信,因此只能利用这样一种心理,将中医的核心理念用现代化的方式出表达,例如自然疗法、顺势疗法和心理疗法,例如重视预防,例如尊重生命,通过一些手段,把这些理念阐释清楚,把中医的传统理念做些转化,利用现代化的手段为中医服务。我觉得中医一定会走向世界,但不要急于求成,慢慢来,需要踏踏实实地做工作。 我认为中医要走向世界,需要从根上进行改变,最主要是两方面来努力,一是思想上,二是教育上。 首先是要唤醒我们的中国文化主体意识。我们并不是没有科学、哲学和医学,不能以西方文化的思维去结构中国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别实际上是一个类型的差别。而这种类型的差别,恰恰是使不同文化之间得以交流和互补有了可能。因此,我们需要回归自己的文化主体,根据自己的文化特点来建立、研究我们自己文化的理论体系,而不能用根据西方文化总结的理论去研究我们的文化,这个是很迫切的。中医也是如此,不能用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去研究中医。中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如果硬要拼凑到一起,到最后只能是走样的文化。 其次,需要改革中医教育。如今包括教中医和学中医的人对中医都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把握,这是最根本的问题。我们的教学,包括中医学校的教学,都在拿西方的那种理念去解构我们传统的理念,存在“科学迷信”,中医很多观念都被曲解了。中国很多老百姓,甚至包括一些学中医的人,都已经不相信中医了。实际上,关于中医教育,唐代医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里讲的很清楚,作为一名中医,除了学习《黄帝内经》等专业书籍之外,还需要学习孔孟、老庄的思想,还有佛经,甚至还要学风水相面,现在的中医教育需要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记者 李静 实习生 王颖慧)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