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校企合作促中药企业自主创新 |
作者:饶远立 广…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5-12 10:21:27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长期以来,研发投入的不足是导致中药制药创新与研发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之一,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产品,一直是我国中医药企业的软肋,笔者通过对广东省的调研发现,情况也是如此。 政府如何扶持 以往经验证明,产业发展需要政府超前建设,进行人才、基础设施、制度环境等方面的长远规划,以营造有利于创新主体的环境。而目前,政府对于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医药评价的体系都不够完善,用西医药标准衡量中医药,没有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疗效标准和诊断标准等等问题,这些都大大限制了中医药发展的空间与速度。 前段时间,笔者就“政府应该如何加强对中医药企业自主创新”的问题,搜集和整理了11条相关建议,分别是组成官产学联合小组、加强中药品种的保护、协助人才引进、加大科技创新投资、为企业研发提供贷款保障、健全技术交易市场、引进风险投资基金、组织信息推广与信息交流、制定科技发展战略、加强政府引导以及官产学平等协作。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所在课题组也向几十家中医药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部分专家发放了问卷,综合多个指标,笔者发现,其中受关注度最高的是“加大科技创新投资”这一项。其次是“制定科技发展战略”和“组织信息推广与信息交流”,说明企业也非常看重政府的长远计划和科技信息共享。其余各项受关注的比例比较相近,而“引进风险投资基金项目”一项被认可度最低,说明该选项相对而言最不被看好,而且在被调查者之间的争议比较大。 此外,课题组调查各种因素对中医药企业自主创新所具有的贡献率大小,发现以下因素占据前4位,分别是构建合作联盟、加强保障力度、改善融资环境和为长远发展提供保障。 探索校企合作 笔者还就“高等学校应该如何加强与中医药企业的合作”进行了相关研究,关于这一方面,设定了七大方面的建议,包括组成官产学联合小组;鼓励高校教师到企业兼职;企业人员到高校任教;高校与企业联合申报项目;高校与企业合办企业;企业作为高校的实习基地;以及企业资助高校科研等。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得分最高的两项分别是“高校与企业联合申报项目”和“企业作为高校的实习基地”,其次为“组成官产学联合小组”和“企业资助高校科研”。最不为企业看好的模式是“高校与企业合办企业”和“鼓励高校教师到企业兼职”两项。其中争议最大的一项为“企业资助高校科研”。 从上述分析结果看,政府如何加强对中医药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笔者以为主要可有以下几个方面: 组建联盟 中医药产业领域应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广泛参与,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社会现有资源,组建高起点、大规模、开放性的“网络型”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创新。具体而言,建议构筑产业孵化平台为先导和核心,重点建设“中药现代化创新与产业化基地”,创立以中药现代化为龙头的新兴医药“企业孵化器”,将本地区的相关高科技资源整合起来,足以催化巨大的产业效应。 加强保障 任何高新产品在市场导入期必然面临巨大的风险,只能靠高利润获得补偿,中药产品也不例外。如能通过有取向性的政府采购支持本地中药高新产品,有选择地扶持有科技含量、有创新特点的中医药新产品,对中药企业的技术升级将是莫大的助力。 改善融资 医药企业的研发和创新是属于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也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一项投资活动,政府应为中医药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在加大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的同时,构建良好和信息公开的融资环境。 注重长远 应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强化市场保护壁垒,拓展专才培养,适应产业经济发展形势,通过“以医带药”及强化政府服务功能,支持中药出口借助“窗口优势”,大力引进国际产业合作,加强中药科技交流平台建设。 此外,对于高校如何与中医药企业展开研发和创新的合作方面,笔者的主要观点有二。 一是合作更好的形式是“企业走进来”。这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方面,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要、自身实力及前期研究基础与高校展开定向、具体的科研活动;另一方面,根据自身需要,让高校提供中医药研发和创新的“外包服务”。 二是高校直接带项目“走出去”并不如想象中美好。从近10年的实践看,企业“走进来”的效果要比高校“走出去”效果好得多,也是最受中医药企业欢迎的形式。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