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中药材打假须整肃潜规则
作者:刘亚力  …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1-3 0:30:29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工信部、农业部等8部门联合发出通知,将进一步加强中药材管理。业内资深人士指出,国内几大中药材市场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因历史发展形成的,但近年来出现的问题更加普遍,严重影响着饮片质量和成药质量;抓中药材,要对产业链各个环节严加监管。

  执行不力

  中药材假药占30%以上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倪青表示,目前市面上中药造假率高达30%以上。“医院对公众的健康与生命安全直接负责,首先要保证药材的质量。”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日前抽检397批中药饮片,证实22批存在染色问题。部分染色中药不仅流向了药店,还流向了广东省东莞中医院、深圳中医院等市级医疗机构。该局药品化妆品监管司负责人李国庆直言,被查出的医疗机构不仅不是受害者,而且至少还是违法犯罪者的帮凶。在医药零售业工作多年的资深人士陈红彦介绍,采购中药材的不是普通患者或顾客,都是药行专业人士,假的中药材除了部分制假制劣的手法高明、不易辨别检测之外,大部分都存在一定的商业贿赂。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副司长黄璐琦针对国家食药监管总局近日曝光的“染色中草药”时称,将关注事件进展,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相关工作。谈到消费者如何科学判断中药染色不染色,黄璐琦介绍,简单的方法是用开水泡,如果是人工染色的,颜料马上就出来了,或搓一搓,或闻闻味道,在中药鉴别里面有一套方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专门就此列了一个项目,可以对22种不同的染色方法进行简易鉴别,可进行推广和应用。

  陈红彦透露,中药材的采购其实每个环节都有特定的检测工具和手段,主要问题是执行不严格。

  监管不力

  每个环节都有潜规则

  陈红彦认为,从药农、药材商、饮片厂或成药厂再到医院或药店,每个环节都想低价采购,实现毛利最大化。每个环节都有特定的检测工具和手段,主要是执行不力。最后到医院和药店进货环节,只看批文资质等纸质复印材料。所以药农-药材商-饮片厂或成药厂各个环节的监管都很关键。现在是监管不足、对问题惩处力度不够。中药材掺假的不止是药农,还有药材集散地的药材贩子。饮片厂或成药厂收购时只做抽检,只要价格低就视染色、增重等问题不见。

  “中药材问题是多年行业潜规则,只是比食品曝光晚些。我在医药零售业工作多年,深知中药材问题的严重,因此我自己需要时尽量用外国的原研药。”陈红彦无奈地表示。

  有关中药材的种植,有GAP(中药材种植规范),中药材的流通有GMP(药品的流通规范),“但是平时不检查,每到5年换证期,厂家或经营单位突击自查备查,如同大敌当前大会战般备战,向规范看齐,检查通过换证结束,依然故我。”陈红彦认为。

  多头管理

  全产业链管理有待调整

  倪青介绍,广安门医院的中药饮片是由国家指定的中药材公司专门配送,在进货渠道上就严格把关,现在特别推荐小包装饮片,有精确的克数,明确的生产批号、厂家和生产日期等,药材可追溯。此外,为保证中药临床用药安全,医院中药房还有专职的老药工检验药材,通常他们会到市场上辨别各种级别的药材和品种,确保医院药材品质上乘;医院的中药临床药学组还定期抽检药材使用情况,是否符合国家药典要求。“现在广安门医院还试行在每个科室临床医生中加入一名专职药剂师,考虑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等问题,还未大范围推广。”他呼吁国家政策能关注临床药学这方面问题,能在临床科室特别是重点科室加入中药药剂师,这样更有效保证中药临床用药安全。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副秘书长韦绍锋表示,加强医院、药房终端管理,只能部分解决中药材的问题,他对中药材实行从种植到流通的严格监管表示赞成,但现在中药材多头管理仍然是没有改变,七部委提出的“全产业链管理”成效有待考验。对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提出的“除现有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外,今后各地一律不得开办新的中药材专业市场”的决策,韦绍锋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中药材专业市场增多或减少,与中药材市场混乱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停批是政府干预自由市场的又一个表现。”

  事实上,目前全国除了17个国家批的中药材专业市场外,还有很多中药材市场也同时存在,对于将药材市场的监管与地方政府责任挂钩,只能说明短期的措施,这种挂钩方式是难以持久的。

  对于解决染色、增重、掺假、薰硫等问题,除了要加大检查力度和频率,从重处罚之外,韦绍锋建议推行非强制性的中药材交易资格认证制度。(刘亚力  夏姗姗)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