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记者蹲点ICU:部分患者“找茬”为引起医生重视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1-8 8:35:33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 15分钟不长,信息量却不小。“在ICU,该怎么和家属说话才合适,这个度把握得好不好,太重要了。”在蒋文新看来,话不说清楚或报喜不报忧,一旦病情的发展超出家属心理预期,他们情绪落差会很大。 “特别是如果一味隐瞒病情恶化的可能,家属没有充分认识到病情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可预见性,就可能产生矛盾。”在蒋文新看来,如今仍有很多疾病不是现代医学能解决的,因此在与家属沟通时,医生需要结合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尽可能详尽地向家属解释清楚。 “比如一些老年中风病人,病情会不断发展。可能刚来的时候情况看上去还好,还能说话交流,后来就不能说话了。如果之前没有与家属交代清楚,他们很可能会觉得我们治疗不到位。”蒋文新举例。 而且,由于患方一般不具备专业知识,若医生用晦涩的医学术语解释病情,往往会增加其疑惑。对此,蒋文新采取的办法是打比方、做“翻译”,“比如中风,我们会告诉患者,就像下水管堵了,即使通了也不能确保其他地方不堵,所以,风险随时存在,病情随时可能恶化。” 急诊百态 在急诊抢救室,更多是急重症病人。医生要有“火眼金睛”,及时判断患者病情,对家属也要察言观色 省医的急诊抢救室,也属于ICU管理的一部分。在这里,医生要和死神赛跑。 10月28日17时许,走进急诊抢救室,记者看到不大的空间内,却有十多张病床,“一般情况下,我们只有几张病床,但是因为患者太多,病情又急,只能加床。”急诊当班医生李辉对记者说。 这不禁让人有些疑惑:表面上看,抢救室的病人似乎都平静地躺着,看起来很稳定。“实际上,有的病人只是看上去还好,体内就像藏着‘地雷’,随时威胁生命”,13张床中,李辉点了6个病人,“你看,他们生命体征看似稳定,但实际上是主动脉夹层患者,稍有不慎,动脉瘤破裂就可能瞬间危及生命。现在全省相当一部分这类凶险病人会送到我们医院,确实压力很大。” 也正因如此,急诊抢救室的医生需要在短时间内对病情有最准确的判断,要有“火眼金睛”。不仅如此,由于抢救室往往是急重病人送院的第一站,医生还要充分照顾到家属的情绪。 17时30分,一个年约40岁的女子走过来,对着李辉欲言又止。 “你在犹豫什么?”李辉先发话。 “这……这个手术要多少钱?”女子问道。 “病人心肌梗塞,需要放支架,如果不做手术只做保守治疗,会大大影响他的生活质量,而手术的花费主要就是支架,分为进口的、国产的……”李辉说着,女子面露难色。 “是不是经济问题?”李辉看到她神情变化,又问道。 女子沉默了一下,说,“其实,他已经做透析做了好多年了,而且他本身就有高血压,所以,我们家里负担比较重。” 听了她的话,李辉略微思索后给出了建议,“像他这种情况,装支架的效果会比较好,但慢性病久了,透析多年,血管质量并不好,如果不装支架,随时会有危险,当然装支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他的生活质量,但他又有其他慢性病,所以,最终你们做什么决定,还是要你们自己慎重考虑再做决定。” 在李辉看来,在抢救室尤其要注意“察言观色”,以了解患者的家庭情况,从而给出专业建议,“送来这里的病人,很多都是遇到了突发情况,此时焦急的家属很需要有个专业人士给他们提供参考。所以,病越是急,越是要冷静和患方沟通,要让他们知道,你给的建议是为他们着想,你是与他们一同对抗疾病的战友。” 不过,李辉也曾遇到一些看似“外急内缓”的病例,“这就需要些技术处理了。” 一天晚上12时多,恰逢李辉值班,一位40多岁的女病人来到急诊。“她情绪非常激动,说心慌得很厉害。”李辉给她抽血,测血压,做心电图…… 结果显示,这位女病人虽血压略偏高,心率略快,但是心电图显示无异常。“我问她以前是否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她说没有。此时,根据检查结果结合经验诊断,我认为患者没事,应该只是焦虑。所以,我嘱咐她好好休息,没有打针吃药做治疗。” 没大碍本来是好事,可这位患者和家属却不相信,情绪越来越激动,担心有什么比较严重的病没检查出来,甚至在抢救室大呼“救命”。 尽管如此,李辉仍然坚持原有判断。因此,他采取了安抚的办法,经过4小时的鼓励和开导,患者终于平静下来回家了。 “医生要做的,就要给患者信心,让他们坚信你和他们站在一起,共同对付病魔,这将有助于治疗。”李辉说。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