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国人过度体检:胸透等并非人人需要甚至危害健康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1-27 23:34:46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草莽市场

  袁莳曾在网上比较过很多体检机构的收费和套餐。在淘宝的页面上,慈铭体检的官方店铺更换了大红灯笼的喜气末班,首页打出迎春广告“马年吉祥,马上体检”。它的竞争对手爱康国宾则以巨大字体标出“新春钜惠,满800减去50”。

  袁莳想与客服做个沟通,对话框跳出来的第一条信息就是“亲购买成功,3天内确认收货,给出5星评分,并附20字好评评语,店铺将直接打款10元到您支付宝”。

  这两家店铺都有不下50种套餐供顾客选择,其中以年龄分为老中青三个类别,每一类又细分了10来种小类别,让人眼花缭乱,却没有一个客服可以解惑。

  袁莳按照平时网购的习惯,查看了无数页的网友评价。可是,意见五花八门,大家对于给好评或差评的依据,往往是因为体检中心的环境情况或者等待时间,很少人在谈论体检本身的质量和意义。

  中国人对于体检的热情,时常也会让圣西睿智这样的外国医生感到惊讶。

  一些批评家认为,民众对体检的错误认识也和媒体的推波助澜有关,比如某体检机构就经常联合国内一些协会发布一些城市人群健康白皮书一类的调查研究供媒体报道。

  普通消费者都不具备相关的医学知识,抱着“检查项目越多,结果就越精准”的简单逻辑,体检中心的各种套餐就迎合了这种心态。

  而且除了部分真正关注自我健康状况的消费者,大部分参检的人都是享受单位的福利体检,并非自己掏钱,因此对结论的关注程度并不高。

  这种买单者和体检者身份的不一致性,使体检机构的服务越来越快餐化。而相比药品研发和设备制造,健康体检资产稍轻、专业性略低,成为近年来最“吸金”的领域。

  一般性公司通过资本运作,高速扩张无可非议。但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快速收购扩张下,相应的技术情况、服务情况能否跟进就是个很大的问题。

  按照卫生部颁布的《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体检医疗机构应至少有两名具有内科或外科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每个临床检查科室至少有一名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至少有10名执业护士。但不少体检中心以上指标全都难以达标。

  现在的体检机构医生资格挂牌的比较多,真正注册在体检机构的不多。比如美年大健康即是采用公立医院医生兼职的方式来解决体检机构的人才难题。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一篇报道,美年大健康的市场总监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司会和医生签订合作协议,按照每次提供的服务给予医生一定的劳务费用。”

  近年来,客户投诉体检机构的事件频有发生,如误导客户消费、服务人员态度恶劣、诊断结果有误等。

  慈铭体检在其招股书中,也明确提到:随着业务量的不断增加,可能会由于医务人员疏忽、检测设备故障、体检客户个体差异、疾病本身的复杂性等问题,从而在体检过程中出现漏检或误检的情况。

  而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体检行业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往往成为一个灰色地带,比如通过给出高额回扣的方式来拉拢企业客户,已经成为行业内一个公开的秘密。

  除了极少数大型公立医疗体检中心之外,很多健康体检机构都设有销售部,职责就是联系企事业单位进行大型集体体检,请客送礼拉关系是业务员的基本工作。

  而一些单位联系体检的工作人员对专业的医学一窍不通,通常只看价格和项目。很多体检机构就通过包装很“玄”的新技术、新设备,来招徕客源。

  类似于圣西睿智此前提到过的那种全身热扫描和生物体微弱磁场测定分析仪,还有些体检机构号称引进新型“鹰眼”设备,扫描全身就知道哪些地方出现激素变化,可以判断有无肿瘤,但这种设备其实就是一种红外线扫描设备,精确度存疑,而且价格不低。

  有业内人士透露,大多数体检机构给销售业务员的提成,高达15%-25%。如果是挂靠在医院名下的健康体检中心,还要给医院上缴15%左右的利润,也就是说,一次500元标准的体检,最后只有250元甚至更少是用在体检上,这也导致体检机构不可避免地压缩成本。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