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张训教授受访谈南方医院肾内科艰辛发展路 |
作者:林丽莎 曾… 文章来源:南方医科大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4-22 9:32:30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年过半百白手起家 “我没有给你老校长丢脸!”张训哽咽地说出了这一句让全场听众为之动容为之鼓掌的话。而这一句话背后有着一段艰辛的历程。 80年代,第一军医大从长沙搬迁至广州,急需人才组建肾内科。时任校长的赵云宏先生曾是张训的老同学,在赵校长软硬兼施的力邀了他五年之后,张训57岁时来到了这里——当年的第一军医大学,如今的南方医科大学。 据张训回忆,当时实验室的设备就是一台民用冰箱和只有一个一公斤重的锈迹斑斑的砝码。当时他就对赵校长说“实验室什么都没有,你放我回去吧!”,然而赵校长的一句“要是什么都有,我叫你来干嘛?”让张训下定决心在这里开始他的事业。 就这样,拿着赵校长拨的3万元基金,张训开始了五年的肾内科建立之路。五年期间,从成立病房到整顿透析室、培养人才,将一医大打造成全军的肾病中心,创造了一个奇迹。张训强调事业成功关键在于人才资源,尽管当时条件艰苦,他依然坚持每周请中山大学外教来教外语,而外教的薪水都是科里的专家教授一人五块十块凑出来的。 张训惜才如金。当年,他来到这片新兴的广阔天地时,还带上了他的学生,后来的院士——侯凡凡。侯凡凡随张教授来到第一军医大后坚持学习,3年内获取了硕士博士学位,当时被亲切地称为“四个最”——“年纪 最大,职务最高,学历最低,成绩最好”。在博士论文答辩的时候,中山大学校长亲自出席评审,和第一军医大的校长说“中山医需要发展,让她来我们这儿吧。”当时的第一军医大校长一句铿锵有力的话:“第一军医大更需要发展!”将侯凡凡留在了南方医院。因一个与美国研究所合作的契机,张训教授为肾内科争取到了两个出国深造的机会,而其中一个便给了侯凡凡。这本是只有一年的留学项目,却因侯凡凡在哈佛的出色表现而延长了两年。侯凡凡院士由一个工农兵学员成长为一位院士,与其勤奋与付出是密不可分的,张训以她为例,鼓励在场的同学们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工作中去,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如何做个好医生 张训在教学上要求十分严格,他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写好每一份病历,同时还要背下来,他强调“一份好的病历报告是一个医生最基本的素质”。他还特别强调,无论医疗器械多发达,最基本的问病史和触诊是不容忽视的。在如何成为一个好医生的问题上,张训给了同学们几个建议。 首先,放下精英的包袱,不管同学们以前成绩如何,离精英还有很长一段路。站在一个医生的角度看,精英应该用在解除病人的痛苦之上,而非考试成绩。所要做的就是放下架子,踏踏实实地学。 其次,要敢于承担责任,用自己的才华去给病人解除痛苦,哪怕有风险。关于这一点,张训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般而言,慢性肾病的患者怀孕后,医生都会劝她放弃孩子,因为生育对于大人和孩子都是十分危险的,但是为了挽救这些肾病患者的家庭,他冒着极大的风险同意肾病患者生育,如今,他已成功为三位患慢性肾病的妈妈保驾护航。 第三要勇于创新,而创新就要求有踏实的基础知识,对此,他与同学们分享了他的亲身经历。当年他刚从协和分配到南京军区总医院,只是一个小医生,有一个濒危的心律失常病人,就在大家束手无策准备讨论的时候,张训着急的说:“病人都快不行了,赶紧救人!”面对来自上级医生的质疑,他提出了自己的方法:往病人腹部注入生理盐水,因为他知道那有第三间隙,把生理盐水注入之后,血钾降下来了,心率也就正常了。就这样,张训用别人从未用过的方法救活了病人,同时也开创了“腹膜透析法”,获得军队进步科技三等奖,而这方法并非是巧合,而是他扎实的基本功使然。 张训强调,总而言之,要成为一个好医生,就是恪守“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这一准则,踏实学习好知识,求得真理,然后创新应用于解除病人痛苦之上。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