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人民日报:院士造假医生收钱等折射社会职业底线缺失 |
作者:记者 冯 …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11-7 10:14:43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为了把食客变成回头客,湖南等地一些火锅餐厅常年暗中往锅底里放罂粟壳、罂粟粉,其中一些罂粟粉,竟然是通过认证的正规食品加工厂生产的。近日曝出的此类新闻,让不少人感叹:食品行业的底线还在向下探! 向来“高大上”的科研院所,最近被查出达到院士级别的科技工作者造假套用科研经费。虽然明知是个别现象,但许多人仍直呼心理上接受不了——“怎么连科研行业都会出这种突破底线的事儿?” 近年来,“职业底线”成为社会热词。“黑心食品”频出、医生收回扣、会计做假账……人们普遍感到职业底线在下滑。“职业底线”为何会频频失守?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靠什么守住我们的底线?记者进行了采访。 ■“职业底线”频频失守,触痛社会神经 邱女士今年从北京IBM公司辞职,开了一家“纯CAKE”蛋糕店。从IT行业的精英到蛋糕店主,这个跨度有点儿大。朋友们没想到,邱女士做蛋糕店的初衷竟然是“实在受不了一些食品企业不断挑战下限”。她说,在这个行业,人造奶油、食用香精、人工色素以及各种叫不上名字的化学添加剂大量使用,给家人买个生日蛋糕都不能放心。“干脆我自己来试一试。我就想看看,食品行当能不能守住初心,是不是真的不乱来就赚了不钱、经营不下去?” 提起职业底线失守,许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食品业。近年来,食品业暴露出的无底线令人触目惊心。年年检查年年有的地沟油、用尿素兽药催生的豆芽、用火碱炮制的“美白猪蹄”、用狐狸肉顶包的羊肉串、用超标的含铝食品添加剂发起来的馒头……周科是北京一名退休教师,他和老伴儿除了吃单位食堂的饭菜,平日基本不在外就餐。“倒不是我们特别挑剔,实在是食品安全让人不放心,有些做法都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力。”他很不理解,现在食品极大丰富,再没有不够吃的情况,但为什么质量频频突破底线? “要问当下中国缺什么,我看最缺底线。腐败变质的食品,也敢卖;自己喝得五迷三道,那车也敢开……正所谓职业无底线,人人拼下限。”前不久网络上流行的一个段子,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大众忧心。 所谓职业,是根据个人技能参与社会分工,承担某一行业、某一工种的具体工作,并赖以满足一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一般来讲,每个行业或者职业都有着相关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职业底线”就是某一行业对职业操守、职业道德规范的最低要求。 “现在‘职业底线’作为一个热词频频见诸报端,不是好现象。这说明社会的整体职业操守在滑坡,已经触痛了社会的神经。”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君超说。 特别是一些长期形象正面、涉及面广的行业,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底线下滑倾向,更加剧了人们的担心。本应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职业底线遭受追问。前不久,湖南一位年近六旬的老人在医院排队缴费时突然昏厥。家属查看了现场的监控视频之后,发现老人倒地后虽然现场不断出现了医护人员,却迟迟无人对其抢救。曾经备受尊敬的教师,近来也爆出大学老师强吻女学生、小学教师猥亵学生的新闻。“尽管这些现象在行业里是个别的、极少数的,但由于其与人们期望值之间巨大的反差,仍对整个社会情绪、社会心理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王君超说。 ■法律意识淡薄、转型期社会失范,导致底线下滑 底线是最低标准,是最起码要遵循的规则,是逾越之后需付出巨大代价的最后屏障。这一屏障通常是长期比较稳定的。但为什么近些年,一些行业的职业底线却不断沉降? “转型时期社会失范是导致底线下滑的因素之一。”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梅志罡分析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一些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行业准则、职业规范也在发生变化,转型期的社会容易出现社会失范现象,即旧的规范没退出,新的准则尚未完全建立。“社会失范的后果就是有时规范混乱,有时则没有规范可以遵循,亟待我们建立新的职业准则和道德规范,这时就容易出现底线滑落。”梅志罡说,以医疗行业为例,市场经济确立了交换原则,给钱才能看病,之前“没钱也要给看病”的行业规范渐渐弱化,于是出现了一些被人诟病的见死不救、收取红包等现象。再比如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兴职业,如房屋中介、淘宝卖家、快递员等,相应的职业规范尚不健全,也容易出现底线失守的情况。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强调,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受到了巨大冲击,一些人从传统的“以义为本、以利为末;以人为本、以财为末”变成“以利为本、以义为末;以财为本、以人为末”,凡事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人们的家庭关系、家庭伦理、人际关系等都受到挑战,也影响了职业伦理等一系列价值观念。人们在追求物质富足的同时,本应遵守的最基本的职业底线频频被物质享乐、自私自利所冲击。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