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男子自学中医治好自己的病:中医能看病 更能看好病
作者:记者何艾…  文章来源:华西都市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8-21 10:37:00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8月18日中午12点,仁寿县仁寿大道194号中医门诊铺内,61岁的周礼伯双手搭在患者左右脉搏上,询问患者病情。在开好药方后,周礼伯让徒弟誊抄了一份放进抽屉。

点击进入下一页

  周礼伯给病人抓药。

点击进入下一页

  周礼伯多年来开出的诊断书堆满了一屋子(图中只是部分)。

  行医三十载,他开药方一式两份,已成习惯。在他的仓库里,用麻袋装着泛黄的病例,大大小小超过百本。

  “西医医病,中医医人。病人用了你的方子,药效如何、下一步要怎么调整方子,都要考虑。”周礼伯说,来参加名医评选,就是想让大家晓得中医能看病、能看好病。

  弃文从医

  自学中医治好自己的病

  1975年,周礼伯考入重庆师范学院,专业是英语。次年的一天,他发现自己得病了。一天要拉数十次肚子,严重时,一听到外面汽车鸣笛,就开始跑厕所。大学里,1.60米身高的他只有90斤重。在之后的10年里,他四处寻医而顽疾仍每日相随。

  1984年,他开始自己钻研医学,两年时间里,周礼伯系统地看完了中医和西医的全套书籍。

  他至今记得读的第一本中医学书是《医宗金鉴》。他发现,相对于头痛医头,中医更讲究调理人的全身,这一点深深吸引了他。1988年,周礼伯如愿通过中医师资格证考试。他向仁寿一中递交辞呈,弃文从医。

  之后,他试着给自己开药方,三服之后,病情很大程度缓解。这让他有了信心,并下定决心,这辈子都会研究中医。

  收集病历

  与不信中医者较个真

  中午12点,还不断有患者前来看诊。周礼伯的徒弟小冷坐在旁边,把每一张师父开好的方子誊抄一遍,放进抽屉。“师父习惯把方子留底,方便病人查询,和他下班后做总结。”小冷说,周礼伯收集病人病例已成习惯,行医30多年,病历本按月装订,已收集上百本。

  “一是看中药治病的效果如何,二是在病情复发时有根可溯,三是我就想让更多人知道,咱们中医是能医好病的,这些病历就是证明。”周礼伯严肃起来,说起自己想要较真的道理,“有人说中医太玄乎,我要说,中医其实要求更精准。”他认为,中医在用药、辨症、开方、对患者身体的评估,以及愈后效果,都要求精确和心中有数,“这都是有理可循的。”

  他从柜子里翻出收集多年的病人病历,“这些都是我医好的病人,他们能为中医证明。”周礼伯又找出自己的读书笔记,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自己编的顺口溜。说起现在学中医的大学生,他推荐起自己编著的书。“读中医书一定要融会贯通,把书中精华总结成自己的东西,再返回去悟。”

  生活极简

  爱人“嫌”他不会用遥控器

  在爱人石女士眼中,周礼伯是个极简主义者。“不穿花衣服,不用计算器,两双鞋在雨天和晴天换着穿,不多买一双。”她向记者“抱怨”,周礼伯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衣食住行一点也不讲究,甚至有时衣服都反着穿。“他就是个书呆子,整天就研究他的中医。”石女士笑着摇摇头,连电视机和机顶盒的遥控器要怎么用,都要问她。

  一旁的徒弟小冷说,虽然师父在生活上大而化之,但是在中医上,“简直是认真到夸张。”背书不能错、开方写字不能错、编辑病历本不能错,“要是开方子写错一个字,甚至字写得潦草了,他都会质问我,狠狠地批评我。”小冷说,他下班回家后都要总结当天的病历,把临床经验补充到他的书中,有时直到凌晨一两点才睡。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