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屠呦呦:中医是宝库,但拿来就用还不够 |
作者:丁 洋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0-8 9:19:42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2015年10月5日,是中国人更是中医药人值得庆祝的日子。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与两名海外科学家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成为第一个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科学家,也是中国医学界迄今获得的世界最高奖,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世界最高奖。
10月6日,记者有幸走进屠呦呦家中。比起举国上下的热血沸腾,眼前这位85岁的诺贝尔奖获奖者却非常平静,她和平时一样坐在沙发上,玫红色衬衫让眼前这位和数字、实验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科学家竟多了几分典雅。 屠呦呦在接受采访 虽然平日话语不多,但谈到“科学研究”,屠呦呦眼睛一亮,扶了扶那副佩戴多年的老式眼镜,打开了话匣子。 “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屠呦呦轻轻放下手中打印好的一段获奖感言,缓缓说起她和她的团队这份来之不易的科研成果。 “当时正值越南战争,疟疾的耐药性越来越明显,当时的情况是得疟疾死亡率要比战争伤亡人数高出几倍。所以,在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的亲自指示下,中国政府启动了523项目,这个项目在当时是一个重大的任务。”因正直文革时期,屠呦呦所在的中国中医研究院已经停止所有工作,本土的药用植物上千种,实验将从何抓起?屠呦呦顶着巨大压力,以课题组组长的身份接下了这个任务,为了找到具有新结构、克服抗药性的新型抗疟药物,他们开始大海捞针。 虽然从两千多个方药中筛选出上百种样本进行实验已经很困难,但最令屠呦呦困扰的是实验到191种样本,也就是青蒿,虽然实验中发现青蒿对疟原虫有68%的抑制率,但复筛结果并不理想。 “当时科研设备条件差,我们团队只好买来几口大缸用酒精包括后来的乙醚泡植物,再回收液体进行实验。实验从老鼠做到猴、狗、人。但是还有很多质疑声,我就带头和几个同事一起,在自己身上实验。”屠呦呦印象中,队员们都是日复一日的在小平房里加班到深夜,没有人抱怨,没有人想着报酬,正是那份科学家对科研的热爱支撑着她们走到了最后。 “那几年,她每次回家身上都有浓浓的酒精味,自己的身体也出了问题。”屠呦呦老伴李先生记忆犹新,因长时间身处实验室中,屠呦呦后来患上了病毒性肝炎。为了证实药物的安全性,屠呦呦还和两位同事决定亲自试服,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 话语间,屠呦呦时不时翻开桌上的书,正是她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值得一提的是,专于科研工作的屠呦呦,并没有发表过过多的论文,这本厚重的书中,想必凝聚着她为科研工作奋斗一生的心血。 屠呦呦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 “我想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来说,获得诺贝尔奖是一个很大的荣誉。青蒿素的研究成功,是当年研究团体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的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这也标志着中医药研究得到国际科学届的高度关注,这也是我最高兴的。“屠呦呦强调着。 “中医药还得挖掘” 虽然实验证实青蒿对疟原虫有抑制率,但仍未明确其有效成分,“我当时觉得肯定是提取方法有问题。”经历上百次失败的实验后,屠呦呦没有放弃,有些固执的她反而再次回到中医药古籍文献中。古代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手稿中关于青蒿的介绍终于让屠呦呦灵光一闪,最终找到了沸点很低的乙醚提取出青蒿素。 2011年屠呦呦获拉斯克奖 “中医药是我国非常宝贵的财富,但是,这么丰富的资源以及古人所留下的丰富经验,并不是我们拿来就可以用的,是需要在古人的基础上再探索、再思、再挖掘,才能创造出价值。“领略到中医药的博大精深后,屠呦呦有所深思。 屠呦呦声音已有些沙哑,在工作人员提醒下才喝了一小口水,回忆起当时面临的几个困扰,她仍历历在目。 “其一是青蒿有品种问题,中药有很多种品种,青蒿到底是蒿属中的哪一种?有什么特性?其二,青蒿的药用部分,文献中提到的绞汁到底是搅的哪部分?其三,青蒿的采收季节对药效有什么影响?其四,最有效的提取方法是什么?只有突破了这四个问题,实验才会有进展。“屠呦呦如是说。 正是从这四个问题重新考虑后,最终选取了低沸点的乙醚提取。“我们发现青蒿只有叶子的一小部分含有青蒿素,其青蒿杆是没有的。就算找到了青蒿素的有效单体,在提取时也有困难,因为中药的成分非常复杂,很多因素都会干扰功能提取的活性。“因此,屠呦呦认为,只有反复实践才能找到规律。 “对中医药工作者应有新的激励机制” 屠呦呦表示,自己也是从电视新闻中得知了自己获奖的消息,对于这次获得诺贝尔奖是否会去领奖,屠呦呦表示还在考虑中。虽然年事已高,但屠呦呦仍然关注于青蒿素领域的工作。 “我们一个搞钢铁的,一个搞药的,互不干扰但绝对互相支持。”相伴52年的老伴李先生笑呵呵地说,尽管当时工作非常艰辛,他至今仍未听过屠呦呦对这份工作有过怨言。 屠呦呦家中陈列的照片 “我一直以来都期望,对我国广大的中医药工作者应有新的激励机制,鼓励他们多做研究,出更多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屠呦呦语重心长地说。 “这是我做了一辈子的工作,希望能够物尽其用。“临行前,屠呦呦如是说,坚定的语气和信念,让眼前这位老人犹如一座灯塔,给予众多中国科研工作者以及中医药工作者信心。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