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治未病”将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模式转变 |
作者:记者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2-4 13:12:25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日前,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在此举行。 据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介绍,“治未病”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把握了预防保健的三个主要层次,也是“治未病”的三种境界,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 世界卫生组织新近发布的一项全球性调查结果表明,全球有48亿人虽然没有被诊断出患有任何疾病,但却忍受着几十种亚健康症状所带来的烦恼与痛苦。而处于这种亚健康状态的人们,今后将从“治未病”工程中获得解脱,亚健康已成为“治未病”工程的诊疗内容之一。 北京中医医院吉良晨教授说:“中医药学几千年的医疗保健中一直都在应用"治未病"的思维方式,正因为此,"治未病"才成为中国传统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但较长时期以来,"治未病"的医学思想已逐渐被淡化。”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渴望健康的欲求日益增长,逐渐认识到单纯治疗疾病是远远不够的。21世纪的医学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保健发展,从针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调节发展。这为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实践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疾病谱的改变,全球性的心脏病、高血压、肿瘤等慢性病的蔓延,也为中医在预防保健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有数据显示,我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已占总死亡人数的80%,约25%的城市居民患有不同程度的各种慢性病。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独特优势,通过有效的健康管理和干预手段,在减少慢性病的发生、降低医疗费用,让人人享有健康方面,已是大势所趋。 吉良晨说:“中医"治未病"对于提高国民健康素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具有独特的优势,对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医疗和保健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对作为中医健康文化核心的"治未病"思想加以继承与创新。” 我国正在建设中的全民健康保障体系,追求的是人的高层次、高水平健康,目前已将中医药纳入其中,作为不可或缺的医疗技术支撑,弥补西医的缺陷和不足。 王国强在此次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上说,“将通过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思路和模式,促进中医药在中国医药卫生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 他表示,“治未病”健康工程将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为主体,组织构建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探索、完善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健康保障服务模式;创新服务内容、规范技术方案、完善评价体系;全面提高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需求。 王国强表示,十七大做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战略部署后,加快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点工作,核心就是探索深化“治未病”健康工程。为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门组织开展了中医“治未病”试点工作,并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创建了以健康文化为基础、健康管理为核心、健康保险为保障的“KY3H健康保障模式”。 目前,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的中医院纷纷筹建“治未病”中心,搭建服务平台。借助中医体质辨识、听音辨病等一系列价格低廉、简便易行的手段,为个人建立动态的体质状况档案,提供全方位反映个人健康状态的报告,量身定制个性化养生调理方案,帮助选择有针对性的健康维护方式。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