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医生称当前看病文化是庸医的制造者
作者:肖芸  文章来源:卫生与生活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2-24 13:40:11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看病文化制造庸医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去某某大医院治病,等了几个小时轮到自己时却被医生几句话就草草打发了。真是既恼火又不便发作,窝心得难受。这既不是个别现象,也不是中国所独有。连医疗水平高度发达的日本也有“候诊三小时,诊疗三分钟”的说法。

  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从众,明明是自己的事情,却要先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无独有偶,中国人选择饭店先看是否人多火爆;选医院、选医生也如出一辙,哪里人多往哪扎。

  即使选对了地方,可患者太多,医生没有充分的时间给你看病,不也是白费吗?

  笔者曾采访过某医院一位石姓名医,高峰时他一天要看一百多个患者,真让人不可思议,不算问诊检查,光写一百多个处方,八个小时也够忙的呵!

  原来这位仁兄自有办法,他说很多人天不亮就来排队候诊,拒绝谁都不好。“我们也想过限制挂号人数等办法来加以控制,但都不好使。被逼无奈,我想出一个简便方法,我叫药房提前包好几种常见病服用的药品,按ABC顺序编号……而我看病后处方时也按ABC不同的字母注明,这样能提高工作效率好几倍,处方上只写几个字就行了,非常有效地减轻了劳动强度。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我实在没有足够的时间为病人做详细的诊治,能做到八九不离十已经很不错了。好在来看病的人大多都是常见的小毛病,比如感冒、消化不良等。这些小病就是不来看,过几天也会好的。”

  在这种自认为聪明的办法实施过程中,一个名医的素质渐渐地蜕变了,沦为庸医的日子还会远吗……如不将现今的看病文化来一个彻底转变,我们的名医必将越来越少。

  及时转院切莫犹豫

  在我们的医院里有一种被熟视无睹了几十年的怪现象,患者总是在奄奄一息时才被转院,被延误了治疗时机,造成健康损害乃至丧命的患者一方,还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分析医生不能及时转走患者,除制度不健全外,原因有三:医术低下,利益驱动,面子问题。

  即使是名医也不敢轻易说,自己在成为名医的过程中没做过一件伤害患者健康的事(当然包括无意的失误)。对于医生善意的失误、无意的伤害,患者一般会给予谅解的,他们清楚没有自己的付出就没有医生的成熟。事实上,倒常常是医生对患者的理解更少一些。

  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医生都不肯将自己的患者转出去,他们担心一旦将病人转走,那么这个病人就成了别的医生的病人而一去不复返,他不仅带走了患者对自己的希望与信任,也带走了自己对这个病历进一步研究的可能。这并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很多医院就有这样的规定:病人转院可以,但是病历不可带走,其用心何在呢?

  在美国,A医师要将其患者转给B医师时,会将自己对于该病人所了解的病情及治疗过程,详细完整地交代给B医师,而B医师也可向A医师进一步了解病人治疗前后的情况,同时也会向A医师报告该病人其后治疗的进展情形。患者虽然转走了,可两个医生会随时联络,认真商量切磋治疗方案,并为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而欢欣鼓舞。这才是真正为患者着想的好医生应具备的素质。可我们的一些医生的做法却正好相反,他们同行相轻,相互贬低,有的甚至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自我封闭,单打独斗,受损失的不仅仅是他们自己,还有亟待救助的患者。

  患者为什么要保持清醒理智,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发现医生对自己的病症无所作为时,要毫不犹豫地及时转院。延误了治疗的时机就是延误了自己的生命。

  用寻找名医的精力学习治病

  患者常犯的错误是,没病的时候不注意健康,让他花一点钱去体检难上加难,而一旦疾病缠身时又惊慌失措,砸锅卖铁一门心思寻觅名医,就好像这世界上真有包治百病的神医一样。抱着这种思想去求医问药,轻者先失望后绝望,重者上当受骗。

  原因很简单,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神医”。

  倒不如静下心来,在彻底搞清楚自己病情的基础上,了解学习一些医疗方面的知识,弄清楚作为患者所拥有的健康权利和鉴别医疗机构为你的服务是否规范合格,避免糊里糊涂地被庸医当冤大头宰了,还不住地点头称谢。

  以内科诊疗为例,医生必须做到:视诊、问诊、听叩诊和触诊,缺一不可。视诊和问诊是诊断依据的主要来源,要详细问出病人过去的病历、现在的病情,并听病人的自诉,同时观察病人具有什么病征,然后才开始听诊和触诊。而且诊疗后要对病人说明其初步了解的病情,还要决定应为病人做哪些检查,如血液、X光或CT扫描等,以及开处方笺,所以接诊每一个初诊的病人至少需要半小时时间。

  复诊虽不需那么长的时间,但要问病人的病情有没有改善、服药有没有引起任何副作用等,然后仍然需要诊察病人,并向病人详细告知检查结果,至少也需要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医生假如没有充足的时间,你就甭想得到准确的对症治疗。

  为了使本文具有实用价值,最后介绍几种不可轻信的医生的行为特点。遭遇这样的医生,最好的选择就是放弃治疗。

  “名医”型:这类所谓的名医大多年岁较大,“名气”、“光环”不是自吹自擂就是挂靠劫掠而来。比如自费出境参与某某研讨会后,便摇身一变成了亚太地区某某研究会副会长兼首席顾问,他们多数活跃在攻克癌症、糖尿病或性病领域。他们有投资商作后台,和地方媒体关系打得火热,经常在不同的媒体上露脸并兜售老一套骗人的把戏。

  “保票”型:这种医生总是以直爽诚恳的面目出现,给人的感觉是你以前拜的都是泥胎,只有他才是真佛,历经磨难,你总算是拜到了真佛。他会反复讲,尽管放心,你的病包在我身上了,保证让你……当前几轮治疗措施不灵时,他左右逢源,总能找到恰当的借口,让你总是失望而来,希望而归。

  “热情”型:可能懂一点心理学,你会立即对他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一些糊涂的患者会错误地以为热情的医生就是好的医生(这也是因为冷漠的医生太多的缘故)。可以肯定地说,任何一个患者都是无法拒绝这种热情的。在这种热情面前,你就是吃了再大的亏上了再大的当,保准依然面带苦笑,无话可说。假如碰上过分“热情”的医生,千万小心点。

  “魅力”型:具有魅力外表的医生很容易说服患者,使患者对其产生信心,并获得安全感。请切记,医生不仅是凡人,而且同样优劣并存。一门心思钻研业务的人不会在外表上刻意修饰,矫揉造作。假的真实与真的真实终究是有区别的,你要用心观察,多动脑筋才是。

  医患之间不应为矛盾关系,更不应成为对立关系,他们是互为依存的鱼水关系。既然关系如此亲密,相互之间就应多替对方着想,勿存藐视对方的优越心理。医患之间相处融洽,是患者康复的良药,也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福分。●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