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哪些是灾区人民的救命药,居民防病有啥要点
作者:常怡勇  文章来源:医药经济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5-22 15:50:16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5.12”地震给灾区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对于抢救出来的伤员,必须采取正确的救助方法,同时还必须供足、用好对路药品,才能让灾区人民早日康复。

  外用皮肤消毒药

  对于从废墟中救出来的伤员,当生命指征(呼吸、脉搏、血压)出现危险时,应首先由专业医务人员进行抢救;对于一时没有生命危险的伤者,应先用大量的生理盐水清创,然后对受伤肢体、皮肤进行必要的消毒和包扎。

  1.碘酒:碘能氧化病原体胞浆蛋白的活性基因,并能与蛋白质氨基结合使其变性,对细菌、芽胞、病毒、阿米巴原虫都有很强的杀灭作用。 
 
        外搽用于皮肤感染和消毒。用棉签取少量碘酊,由中心向外涂搽局部。本品有过敏反应和皮炎不良反应。可致红斑、丘疹。有致过敏性休克的报道,对碘过敏者禁用。碘酒对皮肤、黏膜有强烈的刺激性,如作皮肤消毒用,应用70%酒精脱碘。不宜用于破损皮肤、眼及口腔黏膜的消毒。涂抹部位如有烧灼感,瘙痒、红肿等情况,应停止用药,并将局部药物清洗干净。碘酒不宜与红汞溶液(红药水)同用,以免生成碘化高汞腐蚀皮肤。

  2.碘伏:碘伏为碘与聚醇醚复合而成的广谱消毒剂,能杀死病毒、细菌、芽孢、真菌、原虫。用于皮肤消毒、粘膜冲洗、手术前皮肤消毒,碘伏也可用于皮肤、黏膜细菌感染以及器械、环境消霉。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切忌口服。碘伏毒性很小,但是碘具有一定的致畸作用,孕妇长期使用可使胎儿甲状腺功能低下和甲状腺肿大。应避免少数孕妇长期使用该制剂。碘溶液作为皮肤清洁剂用于新生儿也有引起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减退和甲状腺肿大的报道。聚维酮碘溶液的刺激性比碘溶液明显降低,但仍然切忌口服。

  3.汞溴红溶液(红药水):本品主要适用于表浅创面皮肤外伤的消毒。用法是用2%本品溶液外涂于皮肤伤口。本品为含有机汞的消毒药,在酸性液中可析出。不可与碘酊同时涂用。不可入口。不可长期大面积使用,以防汞剂吸收中毒。长期连续使用可影响肾功能。

  4.酒精(乙醇)75%:本品主要通过使细菌菌体蛋白质凝固并脱水而发挥杀菌或抑菌作用。以70%~75%乙醇杀菌能力最强,可杀死一般病原菌的繁殖体,但对细菌芽孢无效。浓度超过75%时,可使菌体表层蛋白迅速凝固而妨碍乙醇向内渗透,杀菌作用反而降低。常用70%~75%乙醇于皮肤、手臂、注射部位、注射针头及小件医疗器械的消毒,不仅能迅速杀灭细菌,还具有清洁局部皮肤,溶解皮脂的作用。

  止血药

  很多被砸伤的伤员都有明显的出血情况,严重的大出血随时威胁人的生命,必须采用强力止血、输血和补液等综合措施治疗。轻度的外伤出血可以采用外用药止血。

  外伤止血药常用以下几种:

  1.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的药物:可治疗血管因素所致的出血,如安络血、维生素C和路丁等。

  2.一些中药:也具有较好的止血效果,如云南白药、三七、止血灵、仙鹤草、白芨、紫草、茜草等。

  3.局部外用的止血药:有明胶海绵和止血棉(由安络血、药用明胶、依他酸二钠和甲醛等经严密消毒后制成),对创面渗血和鼻出血有较好疗效。

  4.凝血酶:本品为牛血或猪血中提取的凝血酶原,经激活而得凝血酶的无菌冻干品。每1毫克效价不得少于10单位。含凝血酶应为标示量的80%以上。本品能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应用于创面,使血液凝固而止血。用于手术中不易结扎的小血管止血、消化道出血及外伤出血等。对于外伤出血局部止血可用灭菌氯化钠注射液溶解成50~200单位/毫升的溶液喷雾或用本品干粉喷洒于创面。消化道止血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不超37℃)溶解成10~100单位/毫升的溶液,口服或局部灌注,也可根据出血部位及程度增减浓度、次数。使用中应注意本品必须直接与创面接触,才能起止血作用。本品应新鲜配制使用,外用或口服,不可注射。

  5.创可贴:创可贴是一种新型快速的止血消炎胶布膏贴,本品疗效确切,使用方便。但本品主要用于急性小伤口的止血,尤其适用于切口整齐、清洁、表浅、较小而不需要缝合的切割伤。对较深伤口,有大血管、神经、肌腱损伤以及疑有异物的伤口,则不能使用。有人使用创可贴后,局部发生了化脓感染,其重要原因是事先未检查及清洗伤口。使用创可贴前,必须先仔细检查伤口内是否留有污物,如有不洁物,须用生理盐水将伤口清洗干净、擦干、涂上碘甘油等,然后再贴上创可贴。若伤口是被带铁锈之物划破,则应立即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阴性),以免患破伤风病。贴时应稍加压,以起到压迫止血作用。使用创可贴后,还要注意观察伤口变化情况,定期更换,防止伤口感染化脓。如贴用24小时后,伤口疼痛加重,或有分泌物渗出,应及时打开检查。若发现有红肿、渗液等感染现象,应停止使用,请医生治疗。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