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疏肝理气治漏下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0-13 11:55:35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漏下多因气血失调而致。肝气逆乱是气血失调的重要因素之一。愚治漏下多重疏肝理气,疗效甚好。

  例1 孙平平,女,30岁。少腹时痛,随之阴道下血。漏下近1个月,多方治疗不愈。晨与夫争吵,倾刻血如泉涌,染红衣裤。刻下:出血势缓,漏下如前,按少腹痛处,痛不减也不加重,左乳房有硬块如枣大。神疲,面色黄白。舌苔薄白,脉缓细,左关弦,右尺弱。属肝气逆乱,肝不藏血而漏下。法当疏肝理气兼以止血。右尺弱,相火衰,不可寒凉。处方:醋香附、白芍当归各9g,柴胡、青皮各6g,黄芪l5g,川芎3g,肉桂2g,炮姜l5g,白酒30g。水煎服。服l剂出血量大减,2剂血止,又服2剂,少腹痛去,乳房硬块消失。半年后随访,已怀孕月余。

  例2 许英,女.24岁。漏下不止近1个月。阴道出血,淋漓不断,血色淡。进食稍多则吐,背沉、气短、神疲,面色黄白。舌苔黄白厚,脉弦滑,双尺沉细。此属肝气夹浊气上逆。法当平肝降逆,兼以培土止血。处方:代赭石末30g,牡蛎12g,龙骨白芍、酒当归半夏白术各10g,醋柴胡7g,党參20g,芥穗炭10g。水煎服。

  二诊:上方服2剂后,出血量大减,每次下血末尾时颜色发黑而稠。进食不再呕吐,精神增。舌苔薄白。脉弦。肝逆势缓。上方去龙骨半夏减半,加三七2g(研末吞服)。

  三诊:上方2剂后,出血每日减至2~3次。再2剂,血止,饮食正常。刻下,惟脾、胃俞穴附近沉紧不适,此脾虚之故,法当实脾而善其后,以防肝再传脾。处方:党参20g,白术茯苓陈皮各10g,半夏甘草各5g,黄连3g。水煎服。3剂而安。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例1属肝气横逆而漏下。依据为:⑴与夫争吵,肝气横逆伤脾,脾失统血之权。肝失藏血之职,故崩如泉涌。其夫极至安慰并急求医,怒气稍平,血出也缓;⑵左关脉独弦。所以疏肝理气势在必行。醋香附入足厥阴疏肝,白芍柔肝,柴胡、青皮佐之,共同疏肝理气。久漏新崩,气血大伤,以黄芪当归补之,得川芎补而不滞。痛在少腹且右尺弱,故以肉桂温通止痛,以酒为引,直入血分,一味炮姜以止血,水到渠成。

  例2属肝气夹痰浊上逆,依据为:⑴进食稍多则呕吐;⑵脉弦滑。用代赭石为君,臣以龙骨牡蛎白芍半夏佐之,柴胡为使,胁同疏肝降逆,党参白术实脾,当归和血,辅以一味芥穗炭止血。此例肝气上逆,如不平肝降逆,胃难受纳,纵有良药也难施展。平肝,则浊气降清气升,脾有统血之权,血自止。观前医所用之药,黄芪当归白术、桂元肉补气血,大队艾叶、藕节、侧柏等诸炭及阿胶碍胃之品以止血。原本呕吐,服药更吐,故而无效。

  若肝气逆乱,失于疏理,纵然止住血,也后患无穷。愚曾治一例高血压。宋玉繁,女,52岁。患血崩,西医强以止血而血止,不久则出现低热、面红、手干、口渴、头晕、失眠等一系列阴虚症状。血压高达160~200mmHg。常年以降压等药物维持。愚以滋阴、和血、平肝之法调理近半年,诸症大为减缓。经水复来,先黑有块,后紫渐红,7日而净(此后未再来)。诸症遂除。以六味地黄丸善其后。其后2年血压稳定在135~145/90mmHg。

  热伤冲任,血瘀胞宫,脾肾虚损,均能引起崩中漏下,肝气逆乱也是崩漏的重要因素之一。肝气逆乱是肝气运行失常,如郁滞、横戈、上逆等。足厥阴经络阴器,肝藏血,崩漏与肝经关系密切,其性刚,喜条达,肝气逆乱可直接扰动胞宮引发崩漏。轻微肝气逆乱,当时不一定发生漏下。若失于调治,迁延日久,可能导致血瘀、郁而化火,肝木克土日久,生化之源长期不足,使脾肾虚损,均可导致崩漏。

  疏肝理气,虽不是治漏下的全法,但是,如有肝气逆乱,应首先疏肝理气,尤其漏下日浅者。久病脾肾等脏虚衰者,则具体分析,辨证施治。但也不忘考察肝木是否条达。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